|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今日聚焦 |
中国生物质能发展大事记及发展趋势分析文章来源:国际新能源网 | 发布日期:2007-11-1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1.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吉林、安徽、河南等四省建陈化粮乙醇厂,生产能力为73万吨,2006年产量达130万吨。 2.200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通过。其第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 3.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和林木质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 4.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立项建30个左右生物质能源高技术示范工程项目。 5.2006年8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联合召开“全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 6.2006年11月12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7.2006年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生物乙醇“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论证。 8.2006年至今,众多特大国有企业及大量中小企业,在广西、海南、新疆、内蒙、山东、云南等地积极投入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 9.2007,国家限制粮食大量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保障人畜使用为第一原则,中国生物能源发展开始转向非粮食作物。 10.2007年10月,国际油价飞涨,达到90美元每桶,即将突破100美元,刺激了生物能源的发展。 产业化瓶颈 生物质能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各大公司投资的热点。但是,如果不解决产业化、环保等瓶颈问题,一旦国家补贴解除,其前景将难以预测。 乘世界生物能源发展之大潮,借国家政策推动之机,中粮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巨头纷纷在该领域布局设点、圈地占山。不过,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生物质能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油价和国家的巨额补贴。如果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不解决,亿吨绿色油田的梦想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跑马圈地 在生物质能源的重点产品中,按照重要性而言,先后为燃料乙醇-成型燃料-沼气-生物塑料-生物柴油。所以,相比其他生物能源产品,想在生物能源领域一展拳脚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燃料乙醇的研发推广,中国也不例外。 2006年开始,曾经在中国产融两界呼风唤雨的宁高宁,带领中粮集团在生物能源 领域大领风骚,分别与内蒙古、河北、湖北、山东四省政府部门,签订了投资额达50多亿元、年产75万吨燃料乙醇的项目协议。该年10月,其远在广西北海以木薯为原料的4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也宣布正式开工,另有几个项目也处在前期论证之中。该集团雄心勃勃,计划在未来3年内实现生产燃料乙醇245万吨,在“十一五”期间的最终目标是310万吨,约占国家计划目标的60%,大有成为国家燃料乙醇战略的执行主体之势。为此,该集团将在5年内投入100亿元。 面对中粮集团这个非能源巨鳄在生物能源领域咄咄逼人的态势,三大石油巨头也不甘示弱。 中国石油以60%控股的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是国家开发可再生能源燃料乙醇项目的第一个试点示范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50万吨。此后,中国石油又与国家林业局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签署了相关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云南、四川、山东等地的生物能源建设,并计划与英国石油(BP)公司联合入股广西新天德能源。广西新天德能源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乙醇厂,每年可生产由木薯制造的乙醇达10万吨。 另外两大石油公司同样也在全国追逐“绿金”。2006年,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相继与四川攀枝花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都计划在当地建设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基地。今年3月底,中国海油又宣布今年将在海南省东方市兴建一座首期规模为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的炼油装置,并在海南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的麻风树,以便为炼油装置提供原料。 除了在攀枝花的生物柴油项目外,中国石化还与中粮集团在燃料乙醇发展上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据披露,在去年开工建设的广西4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中,中国石化占有15%的股份。另外,在河南天冠和安徽丰原这两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中,中国石化也分别占股20%。 在这个新兴的能源领域,四大企业集团正在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投资大戏,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无疑将加快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推广。 面临断奶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之下,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燃料乙醇产量突飞猛进,国家四大定点生产企业的产量从当年的7万吨到2004年20万吨、2005年的102万吨,再到去年的130万吨,其增速不可谓不快。按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燃料乙醇的未来是相当光明的。 然而,上述增长是有条件的。首先,是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其次,国家提供了大量补贴。 燃料乙醇的生产加工成本大概为5000元/吨,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这些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品向市场出售的价格为4782元/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显然是亏损的。因此,根据“不亏微利”的原则,财政部给予相关企业以补贴。自试点以来,中央财政共补贴亏损20亿元,并对这4家企业实行免税政策。 但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燃料乙醇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国家规定,从去年开始,这四家燃料乙醇的定点生产企业开始实行新的固定补贴政策,每吨补贴1373元。国家发改委还规定,财政补贴的期限为5年,逐年递减,计划于2008年完全取消。 有识之士表示,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产业化的问题,生物质能投资热潮必将难以持久。显然,国家对燃料乙醇已有了“断奶”的心思,其他生物质能的发展也不可能长期依赖补贴。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了《变性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生产燃料乙醇522万吨,目前占绝对主流地位的粮食类燃料乙醇产量,限制在150万吨以下。 而在2006年,四家定点乙醇生产企业的产量就已经达到130万吨,也就是说,粮食类燃料乙醇未来基本上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了。这样,“十一五”期间,燃料乙醇的增长空间将主要依赖350万吨的非粮类燃料乙醇。 意在非粮 在我国,目前非粮类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甜高粱和甘薯、木薯,前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