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产品

距规划缺180万吨 非粮乙醇缺少"领头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发布日期:2008-09-2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被寄予厚望的非粮乙醇在高油价下并未能实现迅猛发展。《第一财经日报》昨天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在建非粮乙醇项目总产能达到20万吨,这离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尚有180万吨的缺口。

专家表示,生产成本高制约了非粮乙醇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前期的市场培育上,可以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的国企出面牵头来打头阵,民营企业则可以适当跟进。

缺口180万吨

2005年前后,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乙醇项目在全国各地火热上马,由此带来了“与农争粮、与粮争地”问题。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紧急叫停,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不得不开始向非粮转型。

昨天,本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新增在建的液体生物质能源项目总产能为20万吨。

“这20万吨完全是非粮的,也就是非粮乙醇。”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介绍说,目前的非粮乙醇项目主要是以木薯为原料,如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的项目;其他的如甜高粱项目因为难度太大而暂时还未启动。

今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比2005年增长近1倍,达到3亿吨标准煤。

“目前来看,完成10%的总目标是没问题的。水电、风电、生物柴油等单项指标也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唯一有问题的是非粮原料燃料乙醇。”上述官员说道。

按照《规划》要求,到2010年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要达到200万吨。如今,“十一五”已经过去一多半,要在剩下两年左右时间里再建设180万吨产能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体系不畅

“非粮乙醇发展迟缓,跟生物质本身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前述官员表示,木薯、甜高粱都有季节性的特点,必须按其生长季节来播种、收割。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成规模地种植,在收割之后又需要及时进行加工,否则糖分就会很快流失,影响能源转化效率。而到目前,我国还没能建立起来一套比较成熟的生物质能产业化生产体系。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看来,非粮乙醇发展不起来,关键问题还在于价格高。“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生产非粮乙醇的成本就很高。国家现在还缺少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推进,我了解到做这个的企业是叫苦连天,做一个赔一个。”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国内的成品油由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来统一调配销售。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出来以后,也都必须出售给中石油或中石化。两大企业在收购非粮乙醇时,必定要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在国内的成品油零售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成本过高的非粮乙醇无异于被掐住了“咽喉”,唯一的出口渠道被堵住。

国企打头阵

孟宪淦认为,目前我国对生物质能的发展依然处在前期的认识过程中,市场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前期的市场开拓工作;同时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尽快将市场培育起来。

前述国家能源局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国家发展非粮乙醇的意图很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扶持政策,发改委、能源局都可以跟财政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来协调。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找不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模式,没有大企业出来牵头做是最大的难题。

“如果中石油、中石化出面牵头来做这个事情最好。”该官员表示,如果两大油企来做,就可以很顺畅地打通下游市场。在销售非粮乙醇汽油时,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在价格上适当做一些调整,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非粮乙醇的经济性问题。

前述官员透露说,现在民营企业希望进入非粮乙醇产业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有不少民企老总亲自找上门来要求做。“但如果下游的渠道不解决,民企即使是参与进来了,最后卖不出去就成大问题。”

孟宪淦告诉记者,民营企业现在进入非粮乙醇产业的时机并不合适。非粮乙醇成本高是因为技术落后,技术要进步就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整个产业体系没有建立、市场没有培育起来的情况下,民企背负比较大的前期投入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按照前述国家能源局官员的设想,民企可以参与到产业链上游、中游,负责种植、收割,再建一些初级加工场把原料榨成一定纯度的乙醇。中石油、中石化在一些地区建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集中炼化厂,把民企粗加工后的乙醇经过精化、脱水,变成比较纯的乙醇就可以直接加到汽油里使用了。这样一个体系就能充分发挥国企、民企两者的优势。 (作者:肖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