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产品 |
叫停粮食乙醇 中国替代能源再寻新路文章来源:科学网 | 发布日期:2007-06-26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中国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时代就此结束了。”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点明了政府对于替代能源的最新政策动向:中国将停止发展粮食乙醇,坚持发展非粮乙醇。 当前,关于粮食乙醇,各地过热的投资冲动和许多试图“突围”的企业,已经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原材料价格飞涨的恶劣局面。 徐锭明说:“国务院文件中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以及出口,所以粮食不是中国发展燃料乙醇的方向。” 在这个框架下,发展非粮乙醇被视为最适合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替代能源发展路径之一。 粮食乙醇走到尽头 中国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可以追溯到8年前。 1999年,中国粮食连年丰产。由于当时中国储备粮系统和其他设施不完善,形成了一大批陈化粮。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教授说:“为解决陈化粮问题,当时有关部门提出了把陈化粮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发展燃料乙醇的建议。当时的考虑是,一方面可以解决粮食过剩的问题,促进农业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在替代能源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中国开始大规模上马燃料乙醇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全部达产。 而这4家企业中的3家被中粮集团成功收购后,中粮获取了国内燃料乙醇4张生产牌照中的3张,拥有目前全国70%的燃料乙醇产能,一举坐上该行业头把交椅。 而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说,现在国内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大多都是用粮食作为原料。目前,中粮燃料乙醇大约有一半是以粮食为原料。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了解到,2001年,燃料乙醇原料中玉米占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76%。 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在2020年达到1000万吨,但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的统计显示,国内公司申请建设的乙醇年产能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 这样的飞速发展无疑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最终触动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敏感神经。 此前,财政部于2006年5月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就将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显然,以玉米、小麦、水稻及陈化粮制取的燃料乙醇不再继续获得国家鼓励。 而国家此次完全叫停粮食乙醇,态度更为坚决。熊必琳说:“6月7日,国务院召开179次会议。当时,总理对燃料乙醇发表意见,最后集中提了3个‘不得’——‘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说得非常坚决。” “用粮食生产乙醇项目,以后不得再批准。包括现有的4家。” 中粮的选择 对于此次叫停,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说得十分坦诚:“说实话,我今天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些哆嗦。” 中粮作为国内燃料乙醇产业的龙头老大,目前有一半的原料用的是粮食。于旭波说:“中粮是做农产品加工的产业,现在面临的挑战可谓空前。” “中粮集团现在面临着一个变革,面临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选择。过去,中粮集团做农产品加工,做食品原料,下一步将会怎么走?——第一个就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事关中国农业发展环境,是真正引领中粮集团从现在的食品原料晋升到能源的原料。” 中粮的选择代表了国内多数试图突围的企业的选择。 中国的燃料乙醇产业走的是“始于粮,试之粮,发之非粮”之道,未来的方向已经很明确。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农业剩余物资源,应该说这个潜力是最大的。”两院院士石元春认为,中国近中期发展的原料基本上就是木薯、红薯、红高粱。 据介绍,中粮集团此前已经掌握了最新的政策动向,在广西建设了产能20万吨的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并正式开工,将成为第一家木薯燃料乙醇生产厂家。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还与广西轻工业科研院合作进行甜高粱液态发酵实验,采取类似甘蔗糖蜜发酵生产乙醇工艺。 于旭波说:“我们坚信未来的方向是纤维素。当前,从政策解读角度来看,我们的非粮方向是甜高粱。现在,我们与石元春院士在山东、内蒙古尝试做甜高粱产业化的技术。” 据于旭波介绍,目前中粮集团和诺维信公司签署了3年合约,在黑龙江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一个用玉米秸秆做纤维素乙醇的试点,“目前的规模是500吨,希望尽快扩展到5000吨”。 “一旦技术优化成功,将开启中国乃至世界‘第二代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的新纪元。”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