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产品 |
燃料乙醇优点及意义文章来源:中国化工网 | 发布日期:2006-10-1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乙醇这一传统产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沦之后;自九十年代以来,之所以又重新成为许多国家大力研究和发展的对象,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乙醇极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乙醇已不单是一种优良燃料,它己经成为一种优良的燃油品质改善剂被广泛使用。它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乙醇是燃油氧化处理的增氧剂,使汽油增加内氧燃烧充分,达到节能和环保目的。第二,乙醇具有极好的抗爆性能,调合辛烷值一般都在120左右,作为汽油的高辛烷值组份,它可有效提高汽油的抗爆性(辛烷值)。再者,在新标准汽油中,乙醇还可以经济有效地降低烯烃、芳烃含量,降低炼油厂的改造费用。更重要的是,乙醇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整个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乙醇的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可形成无污染和洁净的闭路循环过程,永恒再生永不枯竭。 我国推行乙醇汽油清洁燃料,可以综合解决国家石油短缺、粮食过剩及环境恶化三大热点问题。并且对我国的农业、能源、环保、交通、财政诸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改善大气环境。使用乙醇汽油作为燃料,可以明显降低汽车废气的排放,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前世界上汽车对乙醇汽油的使用方法一般有两大类:(1)用汽油发动机的汽车,酒精加入量为5-22%;(2)专用发动机的汽车,酒精加入量为85-100%。这样汽车就可以降低一氧化碳排放量约30-38%,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约12%,氮氧化物排放量约略有上升(绝对量极少),有害物质排放平均降低1/3以上。可以看出,用酒精作增氧剂,可显著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起到净化空气的功效。 第二,节约石油资源。油、煤碳等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这些一次性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石油的依赖又远超过煤炭。据石油科学院专家预测,我国的石油储量,按目前的探储速度和开采速度,到2030年前后,将工业开采贻尽,世界上的石油再有约50年也将于完。做为国家必须将过渡能源政策列入议事日程。而燃料乙醇的安全、实用、可再生特性成为人们首选的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再者,我国的石油进日量今年将突破5000万吨,再有五年左右将达到8000万吨。按照国际上的共识,当一个国家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就必须有保护运输安全的军事力量;当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达到本国消费量的一半时,它的能源安全则极易受到威胁。这些均会对我国庞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造成影响和制约,燃料乙醇政策最终将有助上述问题的缓解。 这次燃料乙醇项目的开发成功和大规模生产,在我国首开先河,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预示着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利用将掀开新的一页。 第三,推动粮食转化,带动农民增收。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有效解决粮食转化问题,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良好循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但是粮食深加工转化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尚未形成“增产──消费──刺激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粮食库存量逐年上升,形成了我国粮食存量的相对过剩。部分存粮已出现陈化。发展车用乙醇汽油,可有效解决粮食作物的转化,形成一个长期、稳定、有效、可控的粮食消费市场,也使国家拥有一个可靠的粮食转化和调控手段。彻底解决了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和储备这一政府最棘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培育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拉动点。可以带动粮食生产、粮食综合加工、饲料、养殖、肉类加工、有机绿肥、土壤改良等一系列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把我国的“农”字文章做的有声有色,结出丰硕成果。 第四、减少进口、节省外汇“八五”以来,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3%,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却为4.99%,供求矛盾逐年恶化,每年需要大量的外汇进口石油。而我们如果按添加10%乙醇计算,每年可减少汽油消耗量640万吨。还有,尽管我国粮食过剩、出现了陈化现象,但是,我们仍然每年需要进口一部分优质粮食。比如:优质小麦的进口。面食在中国很有市场,年消耗量折成面粉约为150万吨,而一般的面粉做不了方便面,只能是高蛋白粉。生产燃料乙醇,大量的小麦淀粉的去向解决了,成本降下来了,大规模提取小麦蛋白才成为可能。这样,就可以减少优质小麦等粮食的进口。这些对减少原油、粮食的进口、节约外汇意义重大。 我们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供求矛盾,节约了外汇,增加了税收矛盾,同时,由于扩大了粮食消费市场,从而刺激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还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了环境和空气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