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产品 |
山东滨州甜高粱种植基地及燃料乙醇中试装置考察报告文章来源:甜高粱种植 | 发布日期:2006-10-1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甜高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理事会理事张管生教授说:“当前,可再生能源热吸引了很多人,生物液体能源开发成为热中之热,尤其是甜高粱秸秆制乙醇,高层领导和普通百姓都十分关心。但客观情况是理论探讨多,实际行动少;短期行为多,长期坚持少;‘钓鱼’项目多,‘真投’项目少;照搬传统多,自主创新少;小型试验多,中试工程少。”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地区用甜高粱制乙醇,是一个集甜高粱种植试验和制乙醇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工程。阳信地区甜高粱工程,不但坚持了 甜高粱是普通高粱的变种,公元四世纪传入我国,是我国古老品种之一。由于高粱茎杆和籽粒产量都很低,人们很少开发利用它。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陆续引进若干优良品种,主要作为青储饲料用于奶牛场。 杂交甜高粱是高产碳4(C4)作物,具有极高的光合速率,茎杆含糖高达18—24%(汁液锤度),亩产200—500公斤的籽粒和4000—6000公斤茎杆。它抗旱、耐劳、耐盐碱,pH值从5.0—8.5都能很好生长,分布的地理范围广泛,适合在山地、坡地、盐碱地(6‰以下)种植。甜高粱每生产1公斤干物质所需水分远低于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甜高粱既被人们称作“高能作物”,又被人们称作“作物中的骆驼”。早在上30年代,前苏联专家就对用甜高粱制糖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和试验。 上世纪80年代始,甜高粱作为能源利用开始研究开发。“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国家科技部把能源作物甜高粱秸秆制取乙醇列入科技发展规划。“十五”期间,科技部又将“能源作物甜高粱培育及能量转换技术”和“甜高粱秸秆制取乙醇”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项目。国内有多家企业进行种植和生产探索,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到几千亩,处于较低规模的摸索。目前,光彩能源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在山东滨州阳信地区开展产业化生产阶段试验工作的企业。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经过3年的奋斗,终于用自主研发的“生物水解发酵蒸馏一步法”技术,逐步地实现了甜高粱制乙醇的产业化,成功地解决了原料生产季节性与工业加工全年性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了原料体积巨大、储藏保鲜困难、运输工作量大的难题,全面地降低了甜高粱制乙醇的成本和费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甜高粱制乙醇的经济可行性,为甜高粱制乙醇的规模化创造了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濒临渤海。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其中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盐碱、涝洼、荒草地面积200多万亩。滨北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滨城、阳信、沾化、无棣四县区内,现有盐碱地面积145万亩,含盐量0.6%以下的占62.83%。滨州市交通方便,村村通柏油路。自古以来,山东农民有种高粱作为拓荒作物的习惯,当地农民对种植高粱较为熟悉。多年来,滨州地区农民自己种植的高粱作物面积不大,主要用于酿酒和制作扫帚。为了适应发展能源农业的需要,滨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甜高粱作物的种植,已连续3年组织农民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不但积累了经验,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成果。根据生产需要,2006年全市规模化种植甜高粱已近6万亩,光彩能源子公司——滨州光华生物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的农户种植面积已近3万亩,计划生产燃料乙醇1万吨。 2005年,光彩能源子公司——滨州光华生物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3000吨无水乙醇生产线。经过实际生产,各项数据证明,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全套生产工艺经受了生产实践的检验,中试获得了成功。3年来,该公司通过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使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了同一个目标,业主、科研单位、院校、当地政府及农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光彩能源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的“甜高粱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新工艺”,其特点是三个“一步法”。[NextPage] “收割粉碎灌装贮存保糖一步法” ——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工厂全年生产所需原料的保存; “生物水解发酵蒸馏一步法”——甜高粱秸秆通过发酵产生酒精,提取45%的粗酒精半成品; “加盐萃取精馏一步法”——45%的粗酒精通过加盐、萃取精馏和溶盐精馏,生产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生产一种是采用淀粉质原料,一种是采用糖质原料。淀粉质原料主要有薯类和谷类等农副产品,以美国为代表的采用的是玉米为原料的生产方式。糖质原料主要有甘蔗和甜高粱等农副产品,以巴西为代表的采用的是甘蔗为原料的生产方式。目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在世界乙醇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一、资源丰富,原料供应比较稳定;二、可以综合利用,提高项目综合效益;三、可以带动区域种植、养殖和加工行业的产业化发展等。 2000年,我国启动的燃料乙醇试点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已有的陈化粮,一方面是为了缓解油品供应日趋紧张的矛盾。试点的重点是突破并解决玉米转化为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与汽油混配等技术及市场销售一系列问题,为玉米深加工开辟新路。试点的关键是建设规模化、工业化的燃料乙醇加工厂,建立燃料乙醇标准等工作。几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我国开创了一个新的能源产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规模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有一定难度。而我国拥有数千万公顷的盐碱地,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将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方向。当然还需要经过大规模的示范,取得经验后才能有计划地逐步推广,决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 据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卢庆善教授介绍,我国高粱品种改良工作具有世界水平,近年来多个国家主动与我们合作,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在积极进口我国甜高粱品种。 专家认为,甜高粱浑身都是宝,种一亩甜高粱相当于种一亩粮食、一亩甘蔗和一亩速生林。盐碱地集中的地区,甜高粱综合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4月20 日,温家宝同志在听取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汇报时,明确指示:要在规划中增加开展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示范内容。也就是说,要尽快确定示范地区、选择示范工程、抓好示范工作、总结示范实践、推广示范经验,确保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一起步就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把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遵循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和促进发展。 经过考察调研,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基层同志的实践,使我们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充实了头脑,开阔了眼界,纠正了我们一些原有的看法,改变了我们一些原有的观念,促使我们思考一些原来未曾想到过的问题,同时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 认识之一: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是单一部门的事,也不是单一行业的事,而是一个以能源为核心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包括科研、农业、工业,囊括上、中、下游,产、供、销一体化的工程。因此,不能套用传统的方式来抓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那样有可能造成部门割裂、行业藩篱、产学研脱节、上中下游断层、产供销各行其事。正因为如此,加之没有现成的经验,所以必须抓紧做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示范工作,通过示范,取得经验,然后有计划地逐步推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之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涉及土地使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关工业布局、能源产品和工业原料流向等各个方面。因此,做好整体规划,加强统筹安排是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样可以避免分散投资,分散技术力量,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认识之三:加强领导、统一协调。 目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已成为热点,想参与者多,想管理者也多。因为,现行体制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职能分割在多个政府部门,即使是在同一部门中也分割在不同的分部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联合召开了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是开展和抓好示范工作的基本的前提条件。 认识之四:选准目标、有序推进。 结合国情,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各部门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尽快选准示范目标,抓紧有序推进,实现滚动发展。 认识之五:强化科研、鼓励创新。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是一项高科技工程。在它的产业链上还有不少尚未解决的科技难题,急需组织力量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确保示范工程成功的技术保障。 认识之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NextPage]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中,非公有制经济是一支积极的活跃的有生力量,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示范工作中应坚持改革的精神,按照党的方针,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创新体制,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认识之七:制订政策、择优扶植。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大力开发利用和重点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要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按若干意见,应加快制订并出台鼓励政策,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项目予以择优扶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开发能源农业,创建生物质能产业,可以说具体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有利于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工人与农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共同富裕,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