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纳入“双积分”考核 甲醇汽车风口来了?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发布日期:2019-10-15 | 作者: | 点击次数:
李书福游说多年的甲醇汽车或将迎来风口。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阶段正式结束。这意味着,甲醇汽车等醇醚燃料乘用车将被纳入“双积分”考核范畴之中。 “甲醇汽车风口已经到来,现在是抢风口的时候,再过两年,机会可能没那么容易了。”吉利商用车集团副总经理林啸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家一哄而上的时候一定是有问题的,对甲醇汽车来说,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政策驱动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甲醇作为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被视为理想的可替代燃料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除了“双积分”管理办法的修订,今年3月20日,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重点在山西、陕西、贵州、甘肃等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且具有甲醇汽车运行经验的地区,加快M100甲醇汽车的应用。这也意味着甲醇汽车由试点阶段走向推广应用。 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甲醇汽车正在驶入“快车道”。目前,贵阳、西安等地的推广应用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其中,西安推广甲醇出租车超过8124辆,建设甲醇加注站28座;贵阳推广甲醇出租车订单9704辆,上路行驶8369辆,建设甲醇加注站20座。宝鸡市在原有200辆基础上,今年新增385辆甲醇汽车。晋中市在原有150辆基础上新增110辆甲醇汽车。 除了清洁环保之外,推广甲醇燃料更重要的意义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是“缺油、少气、相对富煤”。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进口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的对外进口依存度达到46%。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依靠进口,直接导致我国的能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用甲醇做燃料,可以大幅度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对外进口的依赖。”在国际甲醇汽车及甲醇燃料应用大会上,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指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有相当一部分劣质煤炭,既不能发电,也不能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却是生产甲醇的好原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的甲醇生产国,年产能力和产量占全球的55%以上,拥有完善和先进的煤制甲醇生产技术和装备。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甲醇产能达8600余万吨,产量6700万吨。 技术相对成熟之外,甲醇燃料的经济性也十分具有竞争力。“如果甲醇的价格维持在2500元一吨以下水平,开我们的甲醇重卡,要比普通的柴油机便宜至少20%以上。”林啸虎告诉记者,有些地区每吨甲醇的价格甚至在2000元以下,将会节省更多成本。 推广应用面临诸多挑战 实际上,甲醇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燃料,近几年才被广泛熟知。此前,研究甲醇汽车相关技术的车企并不多,吉利算得上是甲醇汽车领域的“老兵”。在甲醇汽车方面,吉利汽车已经积累了15年的研发经验,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也克服了甲醇具有的毒性、腐蚀性、冷启动等难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连续多年在其两会提案中都聚焦甲醇汽车,为推广甲醇汽车奔走游说。 “传统类技术不能被断崖式取代,还会延续更长时间。相比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内燃机技术更节约成本。甲醇汽车既保留了传统内燃机的先进技术,同时在能源的种类上进行革命。”林啸虎表示,在我国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新能源或者一种清洁能源,一刀切是不可行的,而甲醇更加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也比天然气、传统燃油更加清洁。 尽管甲醇燃料在我国无论是生产、应用都有很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尤其在产业链配套上仍有较大不足。 与氢燃料电池汽车一样,甲醇汽车也面临加注站“拖后腿”的境遇。 林啸虎坦言,加醇站建设和甲醇汽车推广正如“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问题。目前,除了试点城市建有甲醇加注站外,其他地区主要依靠物流企业、甲醇生产企业以及车企自己建设甲醇站,缺乏国家统一标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工信部等八部委3月20日正式出台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中,重点之一就是《车用甲醇燃料加注站建设规范》文件的落实和实施,表明国家计划大批量建设甲醇汽车加注站,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规范要求。 此外,受制于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甲醇多分布在西北等富煤地区,所以资源的运输和供应链配套还有待加强。 “未来,吉利有可能在整个甲醇产业链上进行配比和投资。”林啸虎透露,当前甲醇主要作为化工原料,价格波动性很大,不像汽油那样,涨一分钱都要发布通告,甲醇涨价完全是随行就市,将甲醇纳入燃料范围控价也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