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人大博士陈波:如何从低碳大国走向低碳强国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 发布日期:2012-11-07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编者按

再有二十多天,第18届气候大会要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这次会议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修正案,确保第二承诺期的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在明年1月1日开始就能够实施。会议能否全面落实德班会议成果重要内容?中国在低碳大变革下作何选择?中国企业如何在经济转型中把握新商机?带着诸多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英国碳专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波。

多哈不达成实质共识会各败俱伤

中国能源报:对所有国家而言,气候谈判都是一种博弈,您如何预判11月26日将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前景?

陈波:很难预测谈判结果,但我们可以从历史展望未来。气候谈判最近几年看起来始终没有达到预期,但实际上仍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十年前,气候变化只是发达国家讨论的话题,后来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气候变化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有了可行的日程表,再往后国际社会提出2020、2050年作为重要的减排时间点,之后“2摄氏度控制目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被国际舆论普遍接受。而去年的南非谈判上,争论的焦点变成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何时开始承担减排责任的问题。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条文,但很明显国际社会的预期时间点是2020年,从这一年之后很可能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也需承担减排义务。我们已经很难改变这种预期。因此今年的谈判应该是进一步促使这一共识的形成,一是讨论2020年之前中短期路线,二是2020年之后减排制度。重点应该是前者,因为后京都协议已经拖了太久,今年必须达成实质性的东西,否则将是各败俱伤。

中国能源报:您在即将出版的《低碳大变革—下一个30年我们怎么办》提到,倘若后京都谈判失败,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将毫无疑问成为最大的替罪羊,各种“惩罚”必然会纷至沓来,情况真有那么危险吗?

陈波:这个问题必须放到全球的视角下来看。当前中国已经完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30年,面临着诸多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全面进入改革深水区。未来30年,尤其是最近十年转型压力巨大。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加紧遏制中国的崛起,气候变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关上门来讲,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极其浪费,已经偏离了全球主流的发展价值观,有很多把柄可以被人利用,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WTO领域。借助于联合国气候谈判框架,中国可以合纵连横,自我保护,而一旦谈判失败,中国将变得非常不利,成为各国攻击的对象。这将是非常可怕的,看看最近欧美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制裁即可明白,我们几乎没有招架之力。[NextPage]

今年谈判策略可采取攻势

中国能源报: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次多哈会议中国会被继续要求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吗?您在书中提到,让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参与后工业化时代的竞争并不公平,中国如何应对多哈气候谈判?

陈波: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提出2020年自愿减排目标,这被发达国家认为远远不够;去年我们进一步暗示可以考虑2020年之后的法律减排责任,这反而被发达国家反咬一口,要直接谈2020年之后的减排目标,放弃京都二期,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暗示性让步变成了必须存在的条件。今年的谈判只会对中国要求更多。从过去的谈判进程来看,我们越是采取保守的策略,往往越是被动,所以我认为今年中国的策略既需要稳健,也需要适当的采取攻势。我们应该加大舆论宣传,加强与印度、巴西等国的联盟,同时在关键问题上努力瓦解欧美日联盟,尽力争取和欧洲合作。

中国能源报: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这是世界各国之间合作与斗争的核心问题。您如何看?

陈波:从经济学上讲,这个成本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气候立法等各类约束,现有的资源配置体系会发生调整,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发生变化,资源在不同的经济体之间会出现转移;二是减排成本的分摊,这块是额外增加出来的成本,也是气候谈判现在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后者,不过,我在《低碳大变革—下一个30年我们怎么办》书里对前者进行了很多探讨。我们决不能忽略产业竞争带来的成本转移问题,这既涉及到公平性,也涉及到未来几十年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

中国能源报:2012年之后,欧盟将继续通过碳交易市场的全球扩张来强化其低碳领导力,您能否介绍下?

陈波:欧盟于2010年将低碳经济列入2020战略中,作为十年规划的核心目标,其雄心壮志是毋庸置疑的。碳交易已经成为欧盟推行其低碳战略最重要的经济工具。从某种意义来说,碳交易系统是欧洲自欧元之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欧盟从环境角度着手,开始推进实体经济的一体化。这几年尽管由于经济危机,欧元区出现动荡,直接影响了碳交易系统的运行,但从长期来看,欧盟通过碳交易市场发挥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种扩张通过三个渠道开展:一是设定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如碳足迹认证等;二是通过碳交易系统在覆盖范围上的扩张,例如向航空航海业的扩张;三是供应链绿色转型,通过推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将压力转移给其他国家。[NextPage]

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变革

中国能源报:如何理解低碳经济可能带来的变革会深刻地影响到传统的经济秩序?

陈波:低碳经济衍生自绿色经济的范畴,但它有个不同之处是低碳经济更加强调对价格信号的形成,例如碳税和碳交易,从优化价格体系入手,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和资源配置再优化,从而解决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低碳经济一定是通过金融创新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变革,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价格信号,那么低碳经济跟我们过去谈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便没有本质不同。

中国能源报:我国拟定的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湖北、广东等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启动了,您怎么看中国的碳市场发展阶段?

陈波:碳市场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现在大家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与区域经济的转型结合起来。当前中国碳市场的主要工作还在探索,如何将国外成熟的技术方案转化为我们自己可控的市场工具。这是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的问题。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统计系统和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碳市场的要求。因此,碳市场需要从顶层设计着眼,从统计体系和能源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着手,然后灵活选择适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