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环交所:为碳交易试点开足马力文章来源:《国际融资》 | 发布日期:2012-10-0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国际融资杂志 李路阳 实习记者 李跻嶸 为逐步建立中国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个省市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又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而就在此时,北京市环保局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跻身中国十大官员微博之列、拥有百万粉丝的“巴松狼王”杜少中高调转身,出任北京环境交易所(简称:环交所)董事长。《国际融资》记者就碳交易试点的准备、如何用好第四方平台促进节能减排等问题专程采访了这位环保“麦霸” 逐步建立碳排放市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增效、减碳的重要手段,但建立这样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并建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而获得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其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甚至不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依《国际融资》记者一管之见,杜少中,59岁走向环交所当家人岗位,绝不是来做撞钟和尚的,而是来担当的。换句最通俗的话讲,是来冲锋陷阵的。因为,杜少中是一个能打攻坚战的前线指挥,而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一场硬仗。 记者:2011年10月,北京市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今年3月28日举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今年6月,您正式走马上任环交所董事长,意味着北京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管理团队全面就绪。在过去的八年中,您一直是个颇有名气的焦点视线中的公众人物。对此,您怎么看? 杜少中:我觉得现在的人想有点儿名气好像挺容易的,只要有一个观点或事件被发在网上,你就可以一夜成名了,所以成名已经不新鲜。我赞成您刚才说的,我的所谓出名主要是因为一些焦点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焦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些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越来越多地被大家关注。在来环交所之前,我在北京市环保局负责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工地扬尘的现场监管与执法,特别是后来主管机动车污染防治,这些工作都与环境改善、公众环境利益和健康的关系显得更直接一些,因此和大家讨论环境问题、通过各种手段推动环境改善也就成了很必然的事情了。大家关注这些事,自然也就有可能关注到我。另一个原因是,我正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2003年起,我担任了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今年年初卸任,一共干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我一手抓环境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一手抓环保的新闻宣传。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的问题上,除了开展环保治理实际工作外,推动公众参与和新闻宣传也是重要的手段。大家都记得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诸如2006年我和车友会倡议“少开一天车”,推动并身体力行,和大家一起骑车、走路上下班,以动员公众参与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机动车污染;此外,我们还推动采取了新车提高标准、老旧车提前淘汰、提高油品标准等一系列机动车污染防治措施。我觉得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我这样一个人“被关注”也是很正常的。无论谁,坐到了这个位子上,承担这么几项与公众紧密相关的环保工作,肯定会被大家关注的。除此之外,大家关注我,还因为我开了微博。[NextPage] 记者:坦率地说,一个焦点视线中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开微博,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您说过,谁敢在微博上骂您,您就敢回敬谁。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讲真话的水平。您为什么会用这种网络新媒体的方式与公众时时互动? 杜少中:我开微博,主要是基于这么几点考虑:一是增强政务信息传播力和服务性,特别是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二是把它作为传统新闻发布会的继续;三是通过这种网络新媒体,推动环保知识的普及,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我认为,微博不仅拓宽了政府渠道,而且也让我受益不少。从环保的角度看,微博可以使环保工作越来越被公众熟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你说一句有关环保的话,会有很多人插话,这跟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谈环保就像现在说碳交易一样,没多少人接茬儿。对于我个人而言,微博又逼迫我要精通业务,要善于和大家交流,特别是不能摆官架子。我曾在微博上说,你是官员也不能居高临下,你是公仆也不用低三下四,微博的交流是平等的,你和大家做平等的讨论,有谁说话不讲理你也可以“拍砖”,除了不使用不文明的话,可以质问,可以表达不满,可以批评。这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让我坚定了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 记者:粉丝了解碳交易的很少,您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宣传碳交易,宣传环交所这个全新的交易平台。您怎么看您的新岗位? 杜少中:是的。从大的方面说,我过去做的环保工作和今天做的环境交易工作都属于环境范畴,但内容和角度是不一样的。环保局主要做的是制定政策、执行法规、组织和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现在我所在的环交所,是买方、卖方、中介之外的第四方——市场,我们需要通过环交所搭建一个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平台,向公众宣传碳交易等与环境权益相关的交易,协调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动员公众参加此类交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平台并且实际参与交易,这是我们今后的服务方向。 2008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环交所在京正式挂牌,成为中国国内首家旨在发掘环境权益价值,推动碳市场等中国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化进程,专业服务于以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等为代表的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平台。创立四年来,他们通过向国际最发达、最完善的排放交易体系学习,与国际权威机构携手合作,初步建成了覆盖美洲、欧洲、东亚和澳洲的全球化合作推广渠道;推出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和“中国低碳指数”;利用国际资源系统深入地开展碳交易机制战略研究与能力建设,为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奠基性工作。[NextPage] 记者:我们知道,环交所成立四年来,在环境权益交易和低碳经济服务领域作了很多创新,积极参与了中国国内多层次环境权益市场的建设,在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布局。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果? 杜少中:目前,环交所已有各类会员55家,其中买方会员三家,战略会员25家,经纪会员14家,服务会员13家。四年来,环交所共挂牌CDM项目88个,挂牌量89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共挂牌VER项目51个,挂牌量60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共挂牌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项目六个,节能量超过1100万吨标准煤。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转让、节能环保企业投融资等相关的各类环境权益在内的累计挂牌金额超过145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环交所场内共成交CDM项目19个,交易量220万吨,中国国内仅有的两个“单边”CDM项目场内交易均发生在环交所;自愿减排实现交易量45万吨,包含企业碳中和项目的交易项目24个,个人购碳案例超过两万笔。在中国国内同类项目交易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环交所还尝试利用市场手段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排污问题,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于2011年成功推出“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办理服务”,通过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缓解首都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环交所从2010年开始系统研究低碳转型服务模式,并已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服务对象,提供一揽子低碳转型综合服务方案的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 记者:对中国来讲,碳交易市场是个全新市场,建立这样的市场机制,向国际最发达、最完善的排放交易体系学习,积极与国际权威机构合作,就是选择捷径。据我们了解,环交所与法国开发署、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及其旗下的欧洲BlueNext交易所、澳大利亚FEX交易所、韩国能源管理公团均有战略合作,与东京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初步建成了覆盖美洲、欧洲、东亚和澳洲的全球化合作推广渠道。您能否将合作的成果介绍一下? 杜少中:2009年,环交所与BlueNext交易所合作在中国国内率先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合作平台,大大拓宽了中国CDM项目与国际买家的接触渠道,并建成了最大规模的项目和买方数据库。此外,环交所还与世界银行(微博)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微博)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环保协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基金会、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等国际知名NGO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具体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面向交易平台的中国自愿减排标准开发研究》与《北京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究》,世界银行资助的《北京市碳金融市场促进机制研究》,英国外交部全球繁荣基金(SPF)资助的《北京建筑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应用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支持的《中国碳交易平台能力建设》等。此外,环交所还与美国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公司优点资本(VPVP)及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中国低碳指数。今年9月11日,在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先生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省长布莱德-沃尔先生的共同见证下,环交所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萨斯喀彻温电力集团共同签署了关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合作备忘录,准备把萨斯喀彻温电力集团全球领先的CCS技术在国内电力行业推广应用,为温室气体减排服务。[NextPage] “熊猫标准”是环交所与BlueNext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等联合开发的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该标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布了1.0版本,在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发布了农林行业细则;同时,“熊猫标准”第一个方法学已正式通过并公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关竹子造林的碳汇方法学。在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和法国开发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支持下,“熊猫标准”已开始在云南、四川和新疆等地的农林行业扶贫性减排项目开发中使用。此外,云南竹林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已被成功用于中化集团旗下方兴地产及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等的碳中和。 四年来,为了探索环境权益交易与各种创新金融手段结合的环境金融市场路径,环交所团队在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融资、低碳转型咨询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从首任董事长熊焰领导管理团队完成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的战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到现任董事长杜少中以其公认的执行力亮剑于碳交易正式运营倒计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的环交所将以其超强执行力成长为中国国内最重要并运作最规范的环境金融交易市场。 记者:环交所这个交易平台与传统的金融交易平台有什么不同?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儿? 杜少中:环交所所处的行业是环境金融市场,属于广义的绿色金融范畴。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和传统金融市场大不相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人为创设的市场,是以解决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日趋严重的外部性问题为目的的。环境金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价值和产权性质认识的深化,即对于环境承载能力无限性假定的推翻。绿色金融可以分为传统业务的绿化和创新的环境金融市场两块,前者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等;后者则是在环境权益交易基础上引入各类金融工具,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的规模化市场。环境权益交易是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全新业务,包括水权交易、节能量交易、排污权交易和排放权交易(也称作碳交易)等。 记者:您能否简单描述一下碳交易基本原理?你们怎样利用这个市场交易平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杜少中: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用市场方法实现资源配置,碳排放多的企业掏钱,碳排放少的企业挣钱,最终刺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实现减排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总体上降低减排的成本,通过市场的手段使环境改善进展得更快一些,同时避免出现过去常见的“鞭打快牛”等不合理现象。面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方面压力,我们必须走一条低碳发展道路,而且是用市场的方法来实现的。但是,这个市场必须是在法律、经济、行政三种手段同时并存的前提下,才能使市场的手段得到很好地运用,才能使市场的秩序得以很好地建立。[NextPage] 具体运作上,以碳交易为例,我们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顶层设计,要求碳排放大户强制减排,碳排放小户自愿减排,同时,也动员公众个人自愿参与。假如是排放大户,并经过市场上负责核证检查的第三方机构认定这家企业碳排放量确实超标了,那就需要这家企业用钱来购买超标的那部分碳排放权。不仅如此,还需要开发出有资格提供碳排放量指标的卖方,包括节省下碳排放指标的企业,以及水电、风电、林业等创造碳减排项目的企辍U庋涂梢栽诮灰姿锍山灰祝錾缁岬奶寂欧抛芰烤涂梢越档汀W芴謇纯矗冀灰资鞘谐【每蚣芟陆饩龌肪澄侍庾钣行实姆绞健?/P> 记者:我们想举个例子问一下,拿风力发电来说,是制造风力发电机的企业有资格提供碳排放量指标,还是使用风力发电机发电的企业有资格提供碳排放量指标呢? 杜少中:减排与否不由你是做什么的来决定,而是由你消耗什么而决定的。碳是怎么来的?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那里堆着50吨煤,占了多大面积和空间,多少辆车能拉走,一目了然。它是将你所消耗的电、油、煤、气按当量折算成碳排放量,高了就要去买指标,低了就可以去卖。即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一样有碳排放,只要是从事生产的企业都会有碳排放,但是,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使碳排放的强度和总量降低,最终成为一个低碳、零碳的企业。您提的这个例子不能一概而论,通常说来,制造风力发电机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如果它被纳入碳排放管制范围,但排放规模没有超出配额限制,多出来的配额就可以出售,从而成为排放指标的供给方,如果它的排放规模超过了配额限制,它就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别的企业的配额以抵消多余的排放,从而成为了排放指标的需求方。对于风力发电企业同样如此,关键还是要看政府的管制条件和企业的排放水平。当然,此前在国际CDM市场上,由于中国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中国很多风电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减排量就成了国际碳市场重要的供给源。 记者: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金融交易市场,在交易环节上,贵交易所都做了哪些准备? 杜少中:我们首先是做足建立有效市场的准备,制定好市场规则,使市场正常运转,买方卖方可以进来交易;第二是将这个市场做成能经得住监督和考验的市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要符合相关规定,保证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所有交易都要拿到桌面上进行。第三是建立一个对市场的监督机制,对于我们环交所来说就是要自律。另外,我们还要从未来考虑,使这个平台进一步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和市场的发展,将环交所做成更大范围的碳交易市场。[NextPage] 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启动交易试点的倒计时进程和交易规则? 杜少中: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整体部署和北京市发改委的具体要求,在今年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一个是制定交易规则,另一个是搭建好交易平台,准备好第三方核证检查、市场监督等相关机制,目前这些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在今年年内完成。作为第四方,环交所的主要责任是利用好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等各个方面的顶层设计,建设好这个环境金融市场,把交易规则、交易市场的软硬件准备好,一旦国家允许开始交易就马上启动。为此,环交所已经准备了四年,做过一些个案试验,为这个市场开创性地提供了包括碳交易、排污交易、节能量交易、低碳转型服务以及相配套的具体工作。等到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成熟、公布、启动后,大面积地进行环境交易才有真正意义,所以,真正开展交易还得看明年。 交易规则现在还不能公布。我们起草和制定好规则后,还需要提交相关部门批准。规则既要符合相关规定,如最近国务院发的38、37号文件,也要符合各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金融局的相关文件,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参考交易所行业的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这样一个交易规则,其难度还是挺大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后上报。待相关部门批准实行后再公布比较合适。 记者:作为环交所董事长,您怎么看未来全球碳市场?对中国环境交易市场的未来,您内心有一幅怎样的蓝图? 杜少中:我无法预测未来的全球碳市场将是几分天下,但是中国的排放规模、减排潜力、新能源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转型压力,决定了它必定将会在全球碳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很可能将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之一。同时,如果碳金融市场能够发挥为中国低碳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可能将在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比其他碳市场更重要的角色。将来条件成熟时,中国碳市场还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与欧美碳市场的衔接。 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我觉得中国环境交易市场是一个很有希望和前景的市场,但这个蓝图归国家描绘,我的任务就是在环交所董事长的位置上做好执行官,但我希望我们北京环境交易所最终能做成全国和全世界的环境交易所。 务实派杜少中的特别特 杜少中说他的工作经历特简单:“我是东城区人,在首钢工作11年,在北京市政府工作19年,在北京市环保局工作12年,今年到环交所。”[NextPage] 杜少中说他的学习经历很辛苦,都是后学历:“我在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院上了两个专科,在中央党校先读了一个本科,又读了一个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班,直到1999年才学完。其中除了三年是脱产学习外,其它都是业余学习。工作压力挺大,学得确实比较辛苦。” 杜少中说他对环保事业的爱是渐入骨髓:“我经常是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决定爱不爱它,但是既然要做这件事情就要做出样,结果,做着做着就爱上了,钻进去了,别人要是不赶我走,我都出不来。” 杜少中说他喜欢“织围脖”:“写微博几乎占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使我原本业余时间和工作时间就很模糊的界限更加模糊了。比如,一会儿你们采访完了就过五点了,我得看看我中午发的微博粉丝们有什么反应,然后我得回复,这一回复可能就得到八点了,之后我要赶紧找点儿吃的,到家后还得看看微博。实际上写微博也是在做科普,只要我走得动爬得动,这件事我还能干。” 杜少中说他最爱拍摄好天气:“今天天气不好,空气质量肯定不好。昨天好,你看,这是我拍的照片。只要天气好,我就会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蓝天白云,看了心情特别好。” 杜少中对空气质量有他的“杜氏说法”:“空气质量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减排治理出来的,减排是硬道理,应该引导大家这样看待问题。” 杜少中的微博之名叫“巴松狼王”,杜少中这样解释:“‘巴松’取自西藏一个美丽湖泊巴松措,而‘狼王’则是希望有一种保护环境的力量和性格。我觉得每一个环保工作者都应该要有狼王这样的气质。” 杜少中给《国际融资》记者留下的印象:他是个性情中人,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能在政府部门呆的31年?其实也讲得通,因为他真实,因为他真干,因为他敢“拍砖”!因为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的中国太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以狼王的精神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了! 环交所四年磨一剑 四年来,环交所在环境权益交易领域开展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探索:完成了中国国内自愿减排量第一单场内交易;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旗下的BlueNext交易所合作在中国国内率先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合作平台,并建成了最大规模的项目和买方数据库;联合兴业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低碳信用卡;与BlueNext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等联合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并应用其开发和储备中西部地区的农林减排项目;与VPVP、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反映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证券化程度的指数——“中国低碳指数”,力争引导资金技术向低碳领域集中;携手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推出全球首创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联合中国主要的排放企业、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发起成立了碳市场同业组织——“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中介桥梁,积极参与相关的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