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碳交易”并非变相罚款 部分企业仍存疑虑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 发布日期:2012-09-24 | 作者:谢静 | 点击次数:

部分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仍存疑虑,本报记者多方采访释疑

9月19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深圳市将于明年初正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全市纳入强制减排共有800家企业,涉及26个行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碳交易成为不少企业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纷纷指出,此举无论对深圳经济发展,还是相关企业都会带来不小的变化;企业方面,有人表示这是对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先进做法,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但也有的提出担心,会不会是对他们的“变相罚款”?深圳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德林,市发改委相关专家,以及部分制造企业、金融企业代表、居民代表。

配额分配初期政策宽松

此次纳入名单的大多都是对GDP有巨大贡献的企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有外界质疑,实行强制性的减排,是否等于变相罚款,降低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对此,吴德林表示,碳交易市场将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深圳市的能源强度是全国水平的1/2,在政策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城市的竞争力、充分考虑产业竞争力,也充分考虑企业现状,不能因为碳交易实施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企业竞争力。

他坦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企业在客观上需要增加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可能是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在设计碳排放体系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企业增长所带来的碳排放那一部分,强调相对数,换句话说只要企业是发展的,排放增加了,对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

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目前大家最为关注话题。企业如果超出配额怎么办?

“一个企业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超标了,那么它必须掏钱从其他低排放的企业购买排放权来履约,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碳交易。”吴德林介绍,企业为降低自身碳排放,可以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控制其排放总量,否则就要市场购买配额,二者都未履行的,将面临处罚。

据了解,在较为成熟的欧盟碳交易体系中,未能按期履约的企业除需补足缺口配额以外,将被处以每吨二氧化碳100欧元的罚款,惩罚措施从2013年开始加重。吴德林表示,深圳配额分配以及处罚标准将参照国际标准,但目前尚未最终确定。[NextPage]

吴德林说,配额实际上会成为试点企业的一种资产。今后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的比例将越来越小。在碳交易试点期,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以后将逐步扩大拍卖比例,逐步向完全拍卖过渡。

业内人士望增强市场效率

由于初期免费分配配额,试点期间无偿分配给企业的初始配额,有外界猜测,会不会因为初始期的宽松,而使得交易场所“有价无市”。因为交易的完成必须有买和卖,而国内目前更多的是自愿碳减排,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

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的许先生向记者表示, 既然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有价的商品,商品交易的市场就很重要,目前的市场是政府主导强制的市场,经济效益还不高,要想使碳排放交易真正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作用,并且实现其在节能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须在交易活跃程度,信息透明度、定价机制、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方面充分考虑,增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他认为,碳排放交易一方面是节能减排,更大的意义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如果一个企业减少一吨碳排放付出的边际成本大于一吨碳排放权的价格,他肯定会去买一个单位的排放权,反之他会去直接排放。

碳交易市场建立后,企业的碳排放量无异于真金白银。每家企业的碳排放量究竟多少,相关的核算核查工作至关重要。按照计划,首批强制减排的800家重点碳排放企业,必须接受深圳市政府碳排放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的碳排放核查。

有涉及企业提出,第三方机构的遴选和公信力问题,如何确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圳市已制定了科学、严格的第三方机构管理办法,并对深圳市认证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等30多家单位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资质审查,管理办法中,提出了“交叉审查”、违规退出深圳市场等针对第三方机构约束机制。

管理“碳成本”将成企业必修课

事实上,出于外界压力和对自身可持续发展是的战略考虑,不少企业已将减排工作视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管理“碳成本”将成为更多企业的必修课。[NextPage]

“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以前很多地方拉闸限电,现在将转变为企业自发的行动!”深圳市捷安信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右云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企业减排和低碳管理将成为业务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也将为绿色能源、节能减排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他认为,一旦形成机制和惯性,将同时推动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技术应用的加速发展。

据介绍,目前,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等国均推广使用碳标签,在商品包装上碳足迹详细可查。

据了解,深圳在自愿碳减排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如上海举行世博会期间,万科馆等一批展馆参与了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平安保险等企业都在种树减碳,2011年大运会期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打造了 “大运会碳中和”项目,这是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大运会。约3万吨“大运碳”以每吨32元的售价被认购。让深圳企业、个人对碳交易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

关于碳交易对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吴德林说,不仅能够彰显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能够在低碳发展中占得先机。一方面,强制性可以倒逼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寻求出路;另一方面,企业如若将碳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的配额获取收益。

对居民生活影响逐步显现

深圳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建筑能耗上升且逐渐成为能耗重点领域。为此,深圳市考虑同步建立直接碳交易市场和间接碳交易市场,在间接碳交易市场中,考虑专门设立建筑碳交易板块,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抓住消费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先机。

同时,此举将利于居民生活向低碳生活转型,有市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这各类建筑中的办公人员而言,每个人都将成为“控制碳排放”的一分子。如开空调时随手关上门窗、温度设定,随手关灯、垃圾处理方式等,或将成为公司的“内部规定”,对此他们将积极适应,让自己创造的GDP更加“绿色”。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