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节能减排 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 发布日期:2012-09-18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十五”后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1.67万亿元增至18.5万亿元。单位GDP能耗上升9.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32.3%和3.5%。 而到了“十一五”,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在环境压力超过规划情景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两项主要污染物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一升一降,一增一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转折,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发展方式的嬗变。 10年来的节能减排实践加深了这样一种认知:环境保护和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实现下降 “十五”计划设置了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控制目标,但到了承上启下的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比2002年增加8%~15%。“十五”期间,经济发展指标大多完成,但环保指标没完成。 经济要发展,就会消耗资源,产生新的污染排放,污染物排放量随之增加似乎成了雷打不动的“铁律”。 这一“铁律”必须打破! “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不成任务就要问责。 这一年,在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增幅同比分别下降4.4%和11.3%,快速增长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2007年,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同比分别下降3.14%和4.66%,被人民日报评为当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 2008年起,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污染物下降的趋势依然得到保持。 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节能减排指标能否实现下降?10年来的节能减排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10年,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位置,从宏观战略层面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NextPage] 既有对顶层设计的完善,也有对微观细节的打磨;既注重释放潜在活力,更注重激活内生动力。10年来,减排逐步成为自觉行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从河北的“双三十”工程,到上海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再到浙江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节能减排推动环境保护真正进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干线、主阵地和大舞台。 这10年,在削减存量的同时,还要消化增量,节能减排挑战之大、任务之重,超出预期。 “十一五”期间,部分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实际情况超过预期,增加了消化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难度。 其中,GDP年均增幅超出预期3.7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超出控制目标5.5亿吨标准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预期0.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超出预期0.5个百分点。 考虑到消化新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十一五”实际削减比例远远大于12.45%、14.29%。有专家指出,实际削减比例在30%~40%。 这10年,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齐头并进,节能减排体系日臻完善;经济、科技、法律和行政手段共同发力,节能减排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10年,政府、企业、NGO、公众以各自的方式参与节能减排,主体更加丰富;区域之间、流域之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政府内部打破部门界限,节能减排机制更加顺畅。 1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从世界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正是依靠节能减排,才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10年后,节能减排的指标更多、领域更广、挑战更大。 实现“十二五”减排8%~10%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应分别削减601万吨、654万吨、69万吨、794万吨,分别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24%、29%、26%、3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增强了我们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的信心,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支持增强了我们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 10年来的节能减排实践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环境保护不仅不会影响发展,反而能够优化经济发展,从“快字当头”转为“好字优先”,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NextPage] 我国发展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则靠科学发展。 发展和科学发展,两字之差,境界迥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这一个10年开始时,节能减排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小。 2003年,我国成为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和氧化铝消耗国,水泥总量中75%以上是立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的,大量立窑水泥企业石灰石矿资源利用率只有40%,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加快调整结构、不进行污染减排,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一个关键环节在于,能否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消耗资源多,产生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资源越少越好,产生污染越小越好,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是又好又快、好字优先。 作为约束性指标的节能减排,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上来,为转方式、调结构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问题提供了有效抓手。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严格审批各类建设项目,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准入门槛,对163件报告书做出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这一数字是2005年的3.6倍。 一种担心由此加剧:节能减排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之前和之后的发展雄辩地证明,强化能耗指标,经济依旧可以保持高速增长;控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