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综合观察:节能减排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投资方向

文章来源:钢之家 | 发布日期:2012-08-28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据介绍,“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规划测算“十二五”节能减排总投资超2.3万亿,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投资方向。

“十二五”节能减排能耗目标降低 但完成难度大

作为指导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规划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并对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

相比“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此次《规划》提出了16%的目标,指标有所降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表示,此次《规划》确定的目标只有“十一五”时期的80%,主因是在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情况下,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将逐渐增加,而且结构节能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能源机构的优化升级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仍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规划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和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三项重点任务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分别是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规划还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检查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减排要求;强化责任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等。

周宏春提醒,根据过去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警惕和避免几种倾向,包括上报的数据造假和地方的瞎指挥。应积极引进第三方的评估和监督举措,加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度,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NextPage]

节能减排总投资2.36万亿 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

根据测算,“十二五”事情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660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820亿元,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16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680亿元。

对重点工程实施资金如何筹措,《规划》指出,未来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做进一步解读时指出,节能、循环经济、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通过自由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财政部5月24日对外宣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将达到1700亿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2.36万亿总投资)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政府希望把稳增长和结构的调整转型结合在一起,这和当年的四万亿不同,当年是把稳增长作为唯一的目标,而今天在稳增长的同时带动结构转型,带动增长方式的转型。在今天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这确实是刺激经济的一揽子的财政计划,但有质的突变,那就是带动转型。今后重要的挑战还在于资金能不能落实到有效的项目,同时也会引来社会资金参与,而不是像以前打着节能减排的项目旗帜,但实际上有很多资金还出于浪费,去追寻以钱养钱的方式。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光伏电池那样,有些项目出现无效的投资或过度投资,而真正需要用到转型工程的钱却远远不到位。

周宏春认为,节能减排可以说是未来稳增长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企业来说,节能可以纳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而减排涉及改善民生问题,国家应加大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随着未来资源税改革的推进,地方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也有逐步增加的空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