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上海碳排放试点启动 碳交易建设入务实阶段

文章来源:新华08网 | 发布日期:2012-08-2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记者李荣)一方面是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机遇和转型的空间。这就是我国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一个“双面相”。在全国7个试点省市中,上海率先迈出最为务实的一步,全面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实质性步骤,形成了较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

对于上海试点的全面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称之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的标志性步伐”,真正从“务虚”进入了务实阶段。去年11月,国家正式明确在上海、北京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各试点省市都有所进展,上海与北京的步伐较快。解振华说,今后国家在能耗及排放强度的约束上“只会强化不会放松”。碳交易试点应为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服务。

——“碳排放空间”日益成为稀缺资源

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已逐步形成共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引发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绿色社会的前景,已是大势所趋。

国家发改委人士说,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正日益加重。因为我国的碳排放增量占全球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目前我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但碳排放的增量占到60%至70%。无论从自身的内在约束还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来说,我国都需要尽快寻找到有效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

除了自愿减排之外,我国还在稳步探索基于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7个省市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地区,要求其大胆尝试,勇于试点,总结经验,为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作好准备、打好前站”。此次上海领先一步,在试点中率先迈出“实在的一步”。

与碳市场试点配套的是,国家还在加强碳交易支撑体系的建设。由于碳交易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建立相对完整和有效的市场标准、流程和制度体系十分关键。目前,国家已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耗的总量目标,也提出了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的约束性指标,这为建立碳市场奠定了基础。相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已在着手探索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在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能耗控制管理指南,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在碳市场认证核查、登记注册及总量、配额的设定分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科学、适度、配套:试点三原则

“在全国碳交易试点中,上海的步子又快又实。方案思路透彻、任务明确。”国家发改委人士说。

据相关部门介绍,上海此次启动试点的范围包括:上海行政区域内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2010年至2011年中任何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试点企业应按规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获得碳排放配额并进行管理,接受碳排放核查并按规定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NextPage]

上海市发改委人士说,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一万吨及以上的其他企业,在试点期间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为下一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做好准备。试点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上海重点用能和排放企业内,适当扩大试点范围。交易参与方以试点企业为主,符合条件的其他主体也可参与交易。同时,研究并适时引入投资机构参与交易。据统计,上海全市目前参加试点的企业在200家左右,报告企业超过600家。

“上海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于试点主体范围的确定,有多方面的考虑:首先考虑选择排放规模大、强度高或增长快的行业,有利于上海碳减排目标的完成;其次考虑选择历史数据和企业能源计量体系基础较好、排放源相对集中的企业,提高试点操作性;再次是纳入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企业数量适中,同时考虑企业减排成本的差异性,兼顾市场流动性和可控性。

二是在企业碳排放初始配额的确定和分配上,也考虑得比较全面,以科学、适度为原则,让企业既有责任感,又有积极性,使得碳交易平台平稳有序健康地得到培育。在分配方法上,以历史排放为主、行业基准为辅,适度考虑企业增长空间和先期减排行动,制定出不同行业配额分配方法。从配额发放的方式上,对试点企业2013年至2015年各年度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实行一次性免费发放,以便于企业合理规划、安排生产经营,有效管理自身的配额资产。同时,上海还将研究适时开展拍卖等有偿分配的方式方法和配套规定。

三是试点的交易标的主要是试点企业持有的2013年至2015年的各年度碳排放配额。此外,部分经国家或上海核证的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作为补充。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占上海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九成以上,因此上海试点期间所考虑的碳排放,仅指企业因燃烧活动和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上海将建立由政府管理的登记注册系统,对碳排放配额进行统一登记管理。试点期间,企业碳排放配额不可预借,但本年度剩余的配额可储存并跨年度使用。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超出配额的,应通过市场购买;剩余配额可出售或储存至下一年度使用。

——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中国要有发言权

上海是我国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四中心合一”的经济中心城市,金融、服务、科研、人才等各方面要素集聚,城市又处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在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解振华对于全国的碳市场试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注意点”:

一是注意政策的协同联动。碳交易试点要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协同联动,有机结合,为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完成服务,形成推进的动力,用市场化的机制,低成本地达成碳强度、能耗强度的下降目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NextPage]

二是在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上注意“科学和适度”,在国家设定的总量控制和能耗及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基础上,合理核算和分配,既要让参与企业有动力,又不能过度增加企业负担。同时又要让碳价格保持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使得试点中的碳市场有竞争力。

三是注意加强监管和引导,使得碳市场能稳定健康地发展。应加强培育,逐步完善。在市场建设的初期,以现货交易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之后,再发展期货交易。碳市场的稳定十分关键,要把握市场价格的波动程度,防止过度投机,提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注意加强碳交易的支撑体系建设,在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及交易标准和制度等方面形成配套完善的总体结构。这里要把握的原则是,企业是碳市场的主体,要让其积极又稳妥地参与。市场建设应“先易后难”,形成便于企业参与的制度。要让企业认识到,控制碳排放一方面是今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市场中的机遇和机会。企业参与越早越有利,不仅可以提前进行生产布局优化和人才的相关储备,还可以参与到相关标准和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这将成为一种“软实力、软优势和软资源”。

相关专家认为,碳排放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创新性市场化手段,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节能低碳的发展目标,建立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发展碳市场和相关服务产业。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

通过有效试点,可逐步为形成平稳有序的全国性碳市场积累经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交易方法和制度,就可在全球和区域性的碳市场体系中,不仅代表自身,甚至还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应的“发言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