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碳交易中国市场崛起仍需时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发布日期:2012-08-20 | 作者:公 欣 | 点击次数:

本月初北京市计划于2013年正式启动碳交易的话音刚落,16日,上海市紧接着宣布全面启动碳交易试点,并要力争成为兼容性、开放性和良好示范作用的碳交易市场典范。据悉,200家高耗能企业被纳入上海市试点范围。

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目前全国共有7个省份率先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随着全国各试点城市碳交易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雏形已然显现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似乎正待崛起。

根据最早出炉的“上海试点方案”,上海碳交易标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此外,部分经国家或上海核证的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作为补充,纳入交易体系。上海对试点企业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方案的顺利进行,将为后续试点工作提供模板。

毋庸赘言,碳交易作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国际合作的节能减排重要机制,已成为我国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低碳领域的政策、技术和资本推动力,以此实现一个人口大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碳交易作为节能减排的创新机制之一,既能为我国经济繁荣带来新的资金和活力,也为我国在低碳热潮下到来的碳金融时代争取一定的话语权提供保障。

然而,目前我国各地方在碳交易技术路径、交易模式等方面虽进行了一定探索,但“热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在业务结构上,我国90%的CDM项目只能卖给国际买家,国内业务主要集中在自愿碳减排方面,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比例也很小。并且,难以回避的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处在起步阶段,试点城市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我国真正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步伐快慢。目前天津、上海、北京等地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是,中国要建立完备的碳市场交易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难实现“大跃进”式的快速增长。

碳交易机制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法律、标准、计量、测算、核查、监督、规则等,涉及的行业也十分宽泛,可以说,只要有能耗的地方,都可能通过节能而产生节约下来的“碳”。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若想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碳交易机制,确实需要相当多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如何下手、如何推进、如何落实、如何推广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NextPage]

事实上,一个完整碳市场的建立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明确设置碳排放总量,然后对减排地区及减排行业的排放额进行合理分配,使碳排放配额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赋予碳资产交易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减排配额体系,即使确定排放总量,技术手段也难以确保碳排放额的公平分配,在诸如碳交易标的物的确定、排放源的监测核查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才能给碳交易带来较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进而才能实现碳交易,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自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环境交易所之后,杭州、武汉、大连、广州等城市纷纷跟进。据悉,全国还有多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列入当地政府规划,遍及全国各区域、各省市,甚至到区县。从实际效果来看,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只有一些零星的交易,尚未形成规模。同时,市场主体匮乏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企业对于碳交易并未形成统一概念,虽然也有很多企业自愿加入到碳交易体系当中,但并非市场主流,在碳排放难题集中的钢铁、化工、建筑等领域鲜有碳排放大户参与其中。

第三,为确保碳交易产品减排量的真实可靠,必须有独立第三方的科学认证体系。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监测还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可循。目前,通过一系列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国内很多重点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能源监测统计、汇报审计等方面建立了一定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基础,但仍不够。

没有可借鉴的有利经验就没有尽善尽美的方案,当前中国碳交易体系的不健全,仍需要时间来慢慢修补和填充,急不得。当然,在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气候变化、争夺全球碳交易市场更多主动权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碳交易体系中政策措施、交易规则、核查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让碳交易从务虚真正走向务实。否则,碳交易市场的滞后,不但将严重阻碍市场机制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争取更多的定价权和主动权,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贸易霸权”或许还会上演,1月份的欧盟碳关税事件无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