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中国碳交易为何难破冰文章来源:世界新闻报 | 发布日期:2012-08-14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原题:中国碳交易试点破冰之难 2011年10月底,中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批准4大直辖市及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然而在试点城市地区,碳交易是一潭难破的冰。 作为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实施前提,总量控制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上带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心。从目前情况来看,2013年各试点开始启动碳市场的目标压力相当大。 目前,各试点碳交易方案设计都是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前提。因为现在还未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的强制性指标,所以要确定碳交易的法律地位,似乎应当与强制性的能效目标、或指导性的能源总量控制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流通的市场平台。 而总量控制本身是一大挑战,意味着能耗水平的“封顶”,对能耗与产能产值几乎成正比的大部分省市的经济结构来说,也就意味着经济总量或增量的“封顶”。这与GDP带动就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惯性动力显然是有抵触的。因此,总量控制是一个无法回避、但注定不可能轻而易举实现的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各地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一般都主管着节能技术中心等传统能效管理业务部门。发改委由于统筹管理项目的行政定位,而被赋予了环境资源方面的职能。而在广东省、天津市等省市地区形成了经信委和发改委“一家管碳,一家管能源”的格局。当总量控制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很难避免协调难度的提高,这不仅可能带来两个目标的“脱节”,还可能使总量目标的强制性大打折扣。 7个试点覆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水平及形态,但这些地区都具有对碳交易特别是总量目标限制经济增长的担忧。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一语道破玄机:“地方需要经济增量,也就是碳排放增量。”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教授表示,限制排放总量目标,“不能影响招商引资,不能影响经济发展”。有地方发改委提出希望能够估计、量化碳交易的成本、碳价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 数据是碳交易实施开展的“米”。总量目标设计、企业配额分配等都需要全面、完整、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长远来看,数据基础的建立不单是服务于碳交易,而是可以藉由碳交易逐步建立,并且同其他旨在完善气候和能源数据的工作协调进行。 目前各试点普遍还未建立合理的分配方法学。“一刀切”的简单方法有可能导致“鞭打快牛”的不利后果,即历史排放越多的企业得到的配额越多,那些能效较高的企业反而得到配额更少。 即使在欧盟、美国等地区,建立在较为良好的数据基础上、配合其他政策工具,交易推行也用了若干年的时间。面向2013年启动碳交易市场的目标,中国试点省市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