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由零碳交易平台诞生说起文章来源:东方网 | 发布日期:2012-05-03 | 作者:周锦尉 | 点击次数:
近来,零碳交易平台在上海诞生。 这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零碳中心共同推出的零碳信用置换系统(简称“碳购系统”)。据称,这是国内第一套碳交易平台,旨在鼓励企业与个人的零碳行为,形成企业个人互动的低碳商圈。这些企业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将为消费者附赠一定的碳额度。碳额度是根据每件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出来的。碳购系统采用了小至千克的电子碳减排计量单位。 消费者可以在上述碳购系统上,用碳额度购买或换取一些低碳商品,包括LED灯、自行车、太阳能产品等。碳购系统的推出,会促进零碳产品的消费,并促使企业掏钱购买碳额度,主动采取碳中和行动,或者说实现产品的零碳。 低碳行动、零碳交易平台是这些年出现的新事物,它是为警示地球人节约能源而应运而生。由此笔者有所联想。 人类在地球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量的消耗。地球上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如今正变得越来越稀缺,同时,因化石能源大量使用而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气候变暖,引起“地球村”日益不安宁。于是,节能成为全世界认同的行动口号。 由于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世界气候会议上,美国和中国的压力最大,美国有新帐老账,中国有“新帐”。我国政府已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向世界承诺,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这相当于15年间,全社会单元生产和生活耗能降低一半。这给每个单位和每个公民都传递了节能的压力。由此,人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努力,我国的环境建设有很大成果。然而没有完成五年能耗下降20%的指标。“十二五”我国继续提出五年下降16%的能耗指标。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约束指标。上海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节能减排须五方面努力: 其一是结构的转换,从注重重化工业到提升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节能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经济结构“轻”些,我们的结构“重”些。这一点,“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我们已经成为“十二五”的工作主线。 其二是在高能耗企业“挖潜”,对之进行“关停并转”。“十一五”期间,我们上海付出极大的努力,比如南市发电厂的被关闭,焦化厂两个炼焦炉的被关闭,其中相关员工的下岗、转岗,费了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精力。[NextPage] 其三是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对于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人们初始提出的是“循环”理念,源自德国,所谓“3R”,即生产链起端资源投入“减量化”(Reduce),生产过程中不断“再利用”(Reuse),生产末端的废物则“循环利用”(Recycle)。德国等先后制定了循环经济法,我国也有《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对化石能源等“物尽其用”。而更多地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也叫非化石能源,即发展“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中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上海制定了《上海市节能条例》(2009年修订),2010年又通过了《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其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法规中出现从“循环”到“替代”的进步,“替代”涵盖着“循环”,又不停留于“循环”。“替代”是“一种新领域的开掘”。这里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包括新手段的运用。 其四是节能减排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笔者参与上海地方法规的制定。在制定法规过程中,我们也将市场经济的手段运用到法规制定之中。我曾赴上海能源交易所作立法调研的考察,颇开眼界。“节能还需要市场的交易”,如有一种市场方式叫做“能源合同管理(EPC)”,即通过专业服务公司与客户以合同形式,对节能项目约定目标、运行模式作确定,以节约能源的费用支付成本,受益于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和公共建筑。《上海市节能条例》的第四章就提出了鼓励节能中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也就是我们在发展生产力中要善于运用现代的市场经济方式来推动社会文明的提高。据这个交易所介绍,该所成立于2008年8月,它是全国交易规模最大、交易品种最为齐全的环境能源交易机构。截至2011年12月,上海环境所共实现挂牌金额326亿元,成交金额74亿元。EPC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现在,零碳交易平台又成为一项新的节能项目。我想,节能工作中,在市场经济的运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五是节能减排依靠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如节一度电、节一滴水,包括多用节能电器和节能材料,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本文也不赘言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