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低碳”概念风行 减排交易恐酝酿投机风险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 发布日期:2011-07-15 | 作者:袁瑛 | 点击次数:
在“低碳”概念风行之时,国内各种植树、出行减排项目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监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标准、测算方法,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减排交易背后恐酝酿着各种舞弊和投机风险。 时髦碳汇来袭 “碳汇”这一几年前还是陌生的词语,如今正风靡世界,人人拿来赚吆喝。 “海洋碳汇,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最近,浙江东海区渔政局的官员为海洋碳汇试点大作广告。“个人认购碳汇的最低标准为200元,企业碳汇最低标准5000元。” 据了解,虽然目前海洋牧场正在报批,但前来问询海洋碳汇购买的人已经络绎不绝。在渔政局看来,“碳汇”可以吸引热衷减排的企业和个人,将资金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维护。 被曝光的不合规“碳补偿”案例 ①2010年4月,澳大利亚公司Green Switch被勒令为其可再生能源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度进行核证,此前该公司已向公众销售了上万美元的碳减排额。 ②2010年,巴拿Silva Tree公司向公众兜售植树投资项目,并自称获得了经过核证的碳信用额度。但根据国际NGO 的实地调查,至今该项目仅种植25英亩,该公司负责人也承认认证仅在申请中。 ③2007年,梵蒂冈从一家匈牙利公司Klima Fa购买了碳信用额,并声称成为全球第一个“碳中和”的国家,结果该公司并未按照承诺种植哪怕一棵树。 ④为众多国际名人提供了“碳中和”业务的美国公司Native Energy,事实上其碳补偿项目均未发生,只承诺将在未来20年内完成,第三方认证机构拒绝为其认证。 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发商利用轮船在南太平洋抛撒铁灰,称此举将有益吸收碳元素的藻类。美国环保署已经表示该计划是海洋非法倾倒。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而海洋碳汇顾名思义,则是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 购买海洋碳汇只是各种自愿减排行为的其中一种,目前,人们更热衷植树减排、飞行减排以及旅游减排项目等等,以期通过这些活动抵消自己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然而,一旦对这些项目细究起来,无不折射出了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无知与混乱。所谓自愿减排,即指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 据东海区渔政局覃姓负责人介绍,海洋牧场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的计算方法只是按粗略的标准——1吨藻类产生大约1.3吨二氧化碳来计算,此外,也无法提供第三方认证。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认为,自愿减排的核心在于减排过程中,用一定的方法学将它的碳减排额度计算出来,并得到第三方机构的认定。 即便并不具备任何一个条件,和国内很多碳汇项目一样,海洋碳汇的认购表格已经挂在了网上。 来自国际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称,2009年,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额已达到3.8亿美元。然而,2007年至今,欧洲和美国碳补偿交易中却频发欺骗和投机事件,自愿减排交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欧洲)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碳掮客、投资基金、银行进行投机倒把行为的市场。”森林与欧盟资源网络的研究员尤他·克尔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9年,美国众议院花费8.9万美元购买碳补偿额,但之后决定停止国会大厦办公室“碳中和”计划。耐克公司也于2010年放弃其碳补偿计划。英国议会则在2007年的调查中,发现碳补偿存在许多问题,并得出结论,碳补偿交易“没有全局性、可执行的标准”。[NextPage] 近日,在连续两起碳诈骗案发生之后,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开始对企业和消费者提出预警。“碳补偿交易中出现明显的舞弊行为,这将对澳大利亚公司的声誉和财务状况产生恶劣的影响。”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主席格雷姆·萨缪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自圆其说”的标准 和至今已百年的证券交易市场相比,自愿减排交易不过是一个襁褓期的婴儿。目前,唯一捍卫自愿减排市场规范和透明性的是自愿减排标准,这包括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黄金标准(GS)、自愿性核实减排标准(VER+)等等。 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这些捍卫者们如今也面临着自我监管、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自愿减排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全球的注册系统,而CER(强制减排市场)有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注册处,能够保证市场流通中的碳额度不会重复买卖。”张建宇说。 如同空气一样,碳减排额度,看不见,摸不着。这样,在没有注册处的情况下,“市场里所有买家和卖家都不知道在市场到底有多少个减排额签发出来。每笔交易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后,其报告只有买方和卖方知晓。如果卖方把这个报告再重新卖给别人,人们也无从知晓。”黄金标准中国区经理王亮亮说。 近两年内,VCS、黄金标准开始设立注册处,试图从各自所涵盖的市场份额保证来源的“唯一性”。即便如此,一个凌驾于各标准之上,全球或者各国统一的注册处的缺失,依然无法保证一个自愿减排项目不在两个注册处同时注册。 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都建立了自己的注册部,但各机构之间仍然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在这笔糊涂账尚无法理清的同时,为各个标准所依赖、用来检验碳减排额可信度的“把关”环节——第三方实体认证(DOE),其公信度也在过去一年连遭打击。 2010年3月,由于没有严格把关所认证项目减排额度的“额外性”等原因,全球第二大认证机构德国TUVSUD公司被联合国暂停其在全球的认证业务。1200多个受其认证的碳补偿项目因此受到牵连。出于同样原因,另外两家认证机构——挪威船级社和瑞士通用鉴定公司也先后被联合国暂停认证业务。 标准和第三方认证存在的缺陷,使得目前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自愿减排交易,合法性和公平性更遭质疑。 先天不足的交易 由标准和第三方认证构建的自愿减排机制本身存疑之外,更为外界诟病之处来自碳交易本身的痼疾,例如其“额外性”的认定和碳的测算和计量。 碳信用额度的“额外性”被视为一切碳交易发生的基础。额外性,是指如果在没有碳信用收益的情况下,减排项目就不会发生,此时这个项目就具备了“额外性”。 “可以说,没有额外性,碳市场的伦理基础就不存在了。”王亮亮说。 2009年8月5日,国内自愿碳减排的第一单交易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产生的碳排放。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绿色出行活动就是政府在奥运会期间实施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这意味着,这个项目完全没有额外性可言。[NextPage] “CDM系统的额外性也经常受到大家的质疑,更不要说自愿减排市场了。”王亮亮无奈地说道。 除却额外性这个烫手的山芋之外,碳的测算和计量也是这个市场的缺陷之一。基于不同的方法学,碳测算的结果可能千差万别。 “根本没有方法学可遵循。”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龚俊松说,其交易所负责了该笔减排项目的交易。最终,项目核证方只能采用CDM机制中的“快速公交转换系统”这一方法学进行测算。 一位碳交易从业人员坦言,“对于一个特定项目究竟能够产生多少碳信用额度,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答案。” 自觉VS监管 自愿减排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自愿”,从购买者来说,首要还是风险意识提高。 “伴随着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只有消费者对于机制本身的了解到了可以判断优劣好坏的程度,他们才可以作出更合理的购买。”VCS标准的CEO大卫·安东尼奥里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邮件采访时这样说。 2008年,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就出台了《碳交易与商业行为法案》的指导原则,从企业的角度约束其各种有关碳补偿和中和的行为。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做法,仍然是在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一些人看来,浙江东海“森林碳汇”的项目本无可厚非,其项目的可信程度会直接反映在市场价格的表现上。“一个没有第三方认证的项目,而且不具备科学的方法学测算,这样的项目也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王亮亮说。 事实上,黄金标准在业内较高的价格也正是来自于其更为严苛和繁琐的标准体系。 然而,在目前这样一个混乱、缺乏统一标准、测算和认证的自愿减排市场上,买家或者消费者能够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来自更高层次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国内自愿减排市场在发展的早期更加规范、透明和合理。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参加的一个公开论坛中曾明确表示,发改委正在制定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管理规则,预计今年年底可能会完成这个制定工作。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