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工信部否认节能补贴退出 酝酿提高补贴门槛文章来源:长江商报 | 发布日期:2011-05-31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关于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可能退出的消息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然而上周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称,“从未说过节能汽车补贴要取消,至于资金用完后是否延续,要看最后的评估结果,再进行讨论。” 有消息人士表示,其实主管部门正酝酿提高节能汽车补贴门槛,从原来的百公里平均油耗6.9升收高至6.2升。而多家车企正陆续推出更节油的高端小车,以应对市场变化。 工信部拟提高门槛 业内担心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退出,源于专项补贴资金可能用完。据了解,2010年6月起执行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之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对购买1.6升及以下综合燃料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的乘用车给予3000元/辆的补贴,共12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预计6月左右将全部用完。 5月2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我们从未说过节能汽车补贴要取消,至于资金用完后是否延续,要看最后的评估结果,再进行讨论。” 一位汽车企业高层透露,“主管部门已经召集各大汽车集团开会,商议节能汽车补贴新政走向。最终仍将执行节能汽车补贴思路,但节能汽车补贴的门槛将提高10%。按照第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给予补贴,从目前百公里平均油耗6.9升提高至6.2升。”张相木表示,未来将制订发布汽车消耗量发布办法,建立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形成基于车辆燃料消耗量的财税奖惩机制。 据了解,享受补贴的节能汽车数量低于发改委此前预期。截至2011年3月底,已补贴节能汽车170多万辆。2010年国家发改委曾预计,到2012年,财政补贴推广节能汽车400万辆以上。此外,张相木认为,全面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是新阶段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中国车用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是6280万辆,消耗的燃油量大约是1.3亿吨,占国内燃油消耗量汽油超过80%,柴油超过40%。 节能车水分多 一旦节能新政出台,中国小车市场将掀起一场风暴。一些不具备发动机技术提升能力的企业,将被洗牌出局;一些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合资企业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上海通用汽车市场营销部执行副总监兼雪佛兰市场营销部部长任剑琼表示,“去年雪佛兰售出的车型中,约80%为1.6升以下(含1.6升)排量的”。考虑到中国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油价上涨及城市限购等发展趋势,多家合资车企开始发力高端小排量车市场。在2009年推出嘉年华后,5月长安福特马自达推出的新款福特嘉年华,排量1.5升,平均百公里油耗为7.86升。上海通用也推出了排量1.4升、1.6升的爱唯欧。 与合资企业不同,不少实力欠缺的自主品牌车企可能被拦在节能新政的门外。该企业高层透露,“一旦提高油耗标准,部分企业可能无法作假。目前入围的节能汽车补贴入围的车型,具有一定水分。因为这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一个车型、一个发动机即可,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如此。”[NextPage] 该高层透露,最近主管部门已经在各地检查入围节能汽车,从市场上抽取一批车型送到国家检测中心检查。部分享受补贴的车型未能通过专项燃料消耗量核查,目前主管部门已经查封该类车型。据了解,主管部门一度意图取消这些车型的节能汽车推广目录资格,并要求他们退回已领取的财政补助款。尽管目前并未出台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主管部门并不希望作假现象延续。 本报综合 读者调查 六成读者表示政策改变将取消购车计划 3000元汽车节能惠民补贴或将于6月30日取消,在目前车市出现负增长的趋势下,若此消息属实,对已经备显疲态的车市来说,会不会是“雪上加霜”?消费者是否会因为“失去”3000元的优惠,而打消了购车意愿?上周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如果节能惠民补贴取消将会严重地打击到消费者的信心。 记者通过网络发出的问卷调查回馈显示,近七成的读者表示,该政策取消,车市将会进一步下挫;有六成多的读者表示将因此取消购车计划。显然,要维持车市稳定的发展,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应该延续。 在实际采访中,消费者王军对这些政策表示不能理解,他说道:“没有补贴的时候,销售方大打价格战,有补贴的时候,销售方叫价不降,最后消费者购买的价格一样,真难懂!”而也有比较激进的消费者表示,现在国内道路状况已经无法承受更多的汽车,3000元补贴等于隔鞋瘙痒。具体措施应该是:限制公车上路,公务车降低等级;提高油价;取消补贴;大力发展公交;提高市区内停车费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道路交通管理法。 在竹叶山汽车市场,不少汽车经销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现代的经销商表示,节能补贴退出不适合中国国情,提高入围车型标准是比较好的措施,这样可以实现更好的节能减排。而长安自主品牌和奇瑞汽车经销商则表示,节能补贴退出对车市影响确实有些大,尤其对小排量汽车,这3000元的补贴对购车者是个不小的比例。但他们表示自主品牌汽车已经作好应对准备,毕竟大家都已经在小车领域深耕多年,会有更多更好的小车推出。 本报记者 任爱民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