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分五步走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日期:2010-12-10 | 作者:李霞 | 点击次数:
专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分五步走 国内资源有限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外部压力巨大不应再走高碳路径 在本次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于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中国明确表示“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将进一步采取四项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那么,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如何?其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是什么?记者专访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 发展低碳经济有内在要求 问: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有哪些内在要求? 张坤民: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做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千瓦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NextPage] 把“低碳化”作为发展目标 问: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完成现代化进程,我国应当怎样部署发展低碳经济? 张坤民: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具体说,我认为要分五步走: 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 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 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 问:就地方政府而言,要做到“低碳城市”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张坤民:目前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是有的,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 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