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北京密云:节能减排如何走在全国前列?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发布日期:2010-09-19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位于密云县经济开发区的仁创集团公司兴建集雨池,建设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用于生产线冷却用水,每月节水1800吨;伊利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建立车间、实验室溢流水回收循环系统,年可节约水费14万元……

  “密云在十一五期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县内63家重点用能单位签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现在,密云的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4.13%,提前超额完成了北京市下达降低17.41%的节能目标。”密云县发改委主任崔春花说。

  与此同时,密云作为农业大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采用赤眼蜂等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有机林果和绿色养殖;启动了水源保护区循环农业区示范区建设,将玉米废弃秸秆、果树残枝等用于食用菌棒生产;建设固体燃料块加工厂和有机肥产业化工程;开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工程,水土保护生物质能源种植基地1万亩,林地食用菌种植3000亩,果药间作种植药材1万亩……实现了绿色农业的循环发展。

  密云县代县长王海臣介绍得非常形象:发展生态工业、绿色农业、低碳旅游业,点亮了节能减排的3盏“绿灯”。他认为,保证一二三产都要绿色,从而实现“保水富民强县”相统一,这一独具密云特色的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意义。而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我国北方唯一生态文明试点地区……这一顶顶桂冠,就是对密云“绿色”发展最好的诠释和肯定。

  节能环保,密云人爱上低碳生活

  “建设绿色北京,关乎你我;践行绿色北京,密云先行!”这是密云县举办的绿色出行启动仪式上发出的倡议。密云积极倡导节约能源、提高效能、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使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成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时尚!

  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说:“在北京市率先开展‘绿色出行’系列活动,就是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就是要倡导绿色出行,树立健康文明的风尚,共建绿色家园。”

  共建绿色家园,密云人爱上了低碳新生活。在密云的山间公路上,市民经常能够见到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他们在车后座上插一面绿色小旗,走进乡村,走进村民家中,宣传环保知识;在密云水库岸边,三三两两身穿着印有“水环境保护员”的黄马甲的水库保洁员,捡拾白色垃圾,向来自北京的游客宣讲保护生态的意义;在县城的白河岸边,每天早晨都有一群群的市民,或锻炼健身,或步行上班……

  城里居民流行绿色出行,那么,乡村呢?走进巨各庄镇塘子村,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极具城市气息。正在拖地板的刘大爷欣喜地说:“我这房子采用了节能材料,比起以前的小平房温度高了四五度,而且还很环保。”

  据密云县建委建材办主任谢国明介绍,农民节能房建设吸收了住宅建设中的成熟技术,这些节能房的墙体采用的是烧结多孔砖块加聚苯板保温层结构,有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外墙保温、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农村住宅模式。节能房在冬季取暖每户耗煤比过去节省了两吨,节省开支3000元。现在,全县已有400多户村民住上了节能房。

  “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河南寨镇两河村村民从2008年起就告别了土灶、柴火,用上了沼气,成为了该镇第一个沼气村。“村里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沼气池,过去那些刺鼻的农家肥、腐烂的剩菜叶,以及枯藤、稻草等,全成了“香饽饽”,这些废料旧物放进沼气池,通过生化处理全部转化成能源和肥料,在美化了乡村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村民用沼气做饭,每户一年下来能节省开支1000元。”两河村的支部书记曹胜利说。

  塘子村和两河村是密云建设新农村,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密云通过大力推广实施节能技术示范项目,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3万台、建太阳能浴室60余处;安装太阳能路灯1.4万盏;推广生物质炉4600余台,建生物质气化站11处;沼气集中供热4处、节能吊炕9.6万铺、地源热泵系统12套……

  今年,密云将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总投资5亿元,重点实施重大节能项目11个,实现全县万元GDP能耗力争下降3.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争取达到4%。

  密云,有山有水,又大又美。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估报告中,密云的生态质量在北京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在北京市有关部门所做的群众安全感调查中,密云人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6%,位列北京市第一位。

  如今,密云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正全力建设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积极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