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力诺瑞特:新能源企业应挑起节能环保大梁文章来源:力诺瑞特 | 发布日期:2010-08-25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8月7日,舟曲遭受暴雨袭击,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8月9日下午召开的国土资源系统舟曲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强调,资源过渡开发,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能源与环境之争,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来填补能源需求的缺口。 国际新能源开发步伐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开采难度的逐渐加大,使得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紧张,难以支撑经济高速运转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大量的温室气体为全球气候带来严重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太阳能、风能发展势头强劲,世界主要国家正联手攻关可控核聚变,氢能开发利用的步伐也在加快。不难看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球能源市场上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估计贡献1.7%的发电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0.7%。风能总装机量增长了31%,连续5年加速增长。太阳能总装机量增长速度比风能更为迅速,达到了47%。燃料乙醇生产量增长8%,达到每天770千桶油当量,以能源含量计算,2009年燃料乙醇产量相当于全球可再生能源总产量的1%。 美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计划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初级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占到12%,在发电量中的比重占到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8%,在供暖中的比重达到约50%。 大力开发新能源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已高达50%以上。一次能源供应仍主要依赖于煤炭,能源结构急需调整优化。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徐锭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是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原因。 2009年,我国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400万千瓦,为全球份额的40%。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45亿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60%以上。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2.25亿吨标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7.3%。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文明认为,世界上所有能源的利用应是由高碳到低碳,并逐渐走向无碳的发展过程。能源的使用正从低效走向高效,从不清洁走向清洁。在这条低碳、高效、清洁的能源道路上,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从新能源发展的历程看,政府支持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陆续颁布,促使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显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不高,还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性的政策扶植。 太阳能光热开始发力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品竞争能力弱。 然而,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却有很大优势。太阳能光热与光伏不同,光热领域在技术方面,属于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前不久,由力诺瑞特自主研发的中温集热器顺利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验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际市场空白。中温产品的市场化为太阳能热利用进军工业领域做了充足的铺垫,也为太阳能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在传统的光热领域,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已发展到5000多家,虽然行业洗牌加速,但也涌现出了像力诺瑞特、海尔等几个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成为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中流砥柱。现阶段, 力诺瑞特等品牌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已经开始向海水淡化、空调制冷、工业预热、农业养殖和发电领域挺进,太阳能光热企业开始发力。 纵观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综合状况和市场情况,新能源行业仍需须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发展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在全面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