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深圳绿色低碳建筑只能在图纸上漫步文章来源:南方网 | 发布日期:2010-08-0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CUBE180——绿色低碳建筑国际设计大赛”于近日揭晓结果,来自华侨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学生分别摘取绿色低碳建筑设计金奖和太阳能小屋金奖,此次大赛所评选出的50余件优秀参赛作品也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 不过大赛策划人告诉记者,此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很难进入实践环节,大赛赞助方原本想借此次比赛为在建项目提供解决方案的愿望亦落空。绿色低碳建筑概念受政府媒体热捧而与实践脱节也是当前中国建筑领域的尴尬现状。除了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成本过高、绿色低碳概念存有争论、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外,缺乏有效政策和浮躁、逐利的心态也导致绿色建筑探索踯躅不前。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概念尚存争议 “绿色低碳建筑的核心价值在于节能减排,推动现代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将是最为切实、最有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之路。”这是大赛给出的绿色低碳建筑核心价值描述,关于这一点并不存在争议,争议之处在于绿色低碳建筑的标准与实施。 “如果政府决心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就必须有相关政策出台,既要有法律强制,也要有相关补贴。”在冯果川看来,真正能推动绿色低碳建筑进入生活、打破当下踯躅状态的力量只有政策,“靠市场很难,缺乏动力,只有制度上先调整到位。” “很多人以为绿色低碳建筑只是个技术问题,但它还是个运行管理及观念上的问题,不是说建个绿色低碳的房子就行了,还需要建筑管理的绿色机制以及居住者观念上的转变,除了硬件还要软环境的搭配。 比如说垃圾分类,在中国就是干不起来,绿色氛围缺乏。”王欣指出,建筑和绿色生活搭配才能构成整个绿色低碳建筑系统。 “绿色包括哪些内容?低碳包括哪些内容?谁包括谁?感觉低碳偏向指标,而绿色偏向视觉,转化到建筑设计中就比较混乱。”深圳筑博设计总建筑师冯果川坦承,国内外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尚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全世界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美国有leed体系,中国目前也有针对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绿色标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王欣介绍,尽管如此,当前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标准与实施仍然争议较大,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于2006年推出,但国内建筑领域经过多年已经有了新发展和新需求,“另一方面,完全采用美国的leed体系也不适合。美国的leed体系基于美国国情设计,强调高舒适性,以高技术和高能耗为前提进行施工,美国所谓的节能建筑可能比中国不节能的建筑还耗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准定性多、定量少。比如强调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的尺度是多少却没有定量,存在操作层面的难度。 “拿美国的leed体系来说,是不是绿色建筑,它有一个碳审计的标准,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例如地块里有无乔木、小河,如果有就不能随意改造,得适应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例如石头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购买须在工地500公里以内,因为距离太远用交通工具运输要消耗大量汽油;例如瓷砖用了多少,建成后建筑的通风度和太阳能利用率等等,都能计算出来,以100分为例,有时甚至精确到零点几分。[NextPage] ”大赛策划人、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介绍,这种“碳审计”标准香港也有,但内地还没有。 国内绿色低碳建筑普遍实践前景堪忧 既然国内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标准与实施尚存在争议,那么绿色低碳建筑自然难以进入普遍实践环节,但真正阻碍绿色低碳建筑进入实施的不仅仅是认识上的多头,更有诸多客观因素甚至根源性因素的影响。 “上下游产业链缺失。”颜为昕指出,以美国leed体系500公里以内购买建筑材料的标准为例,在中国,很多项目周边500公里内并无材料可买,更不用说绿色低碳建筑材料。 “成本非常高,尤其是要应用很多新技术,官方说法是成本增加30%,说夸张点,真实成本恐怕要翻倍。开发商的房子本来就不愁卖,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增加了成本以后,房价还是根据周边楼盘价格来定,涨不上去,如果要涨就卖不出去。消费者买房不会管你这栋楼以后是不是能替自己省电费,房价低才是第一要素。”冯果川告诉记者,现在谁都知道绿色低碳好,如果谁先干成行业标准,能把竞争对手置于死地,“问题在于,这个概念的成本太高,开发商要增加建楼成本还卖不起价,设计公司要卖软件、培训人员,设计费又不涨,谁先干谁就有可能先死,那么大家就都不动,等别人先去做,我用你的成果。” 国内设计师们对绿色低碳建筑不重视 “国内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力量也比较弱。绿色低碳建筑在国内属于跨越式发展,本身又是需要复杂技术和策略的精宜设计,要求设计师多花时间、精力去钻研,不断试错。一个绿色低碳建筑项目设计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时间和设计成本都要增加。首先开发商等不了,其次国内的设计师职业精神普遍不足,要么只顾着赚钱,要么流于精英化,只关注着那些宏大主题、示范性项目,难以进入普通建筑领域。”王欣表示,对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要度不足,国内设计师们也不重视,技术上不成熟。 “中国房地产业还是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业绩均衡,必须快速拿地、开发和销售,来不及做绿色低碳建筑的调整,一旦转型,销售收入就会受影响。”颜为昕用浮躁来形容当下中国的土地开发心态,“房子又不愁卖,有什么理由去做成本高、风险高的绿色低碳建筑?”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