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记者探访中国馆低碳区:智慧才是真正可再生能源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 发布日期:2010-07-18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海平面逐年上升、北极冰盖渐渐缩小、南极半岛冰架不断消失……走进中国国家馆33米层的“低碳行动”展区,映入每位游客眼帘的首先是一面醒目的显示屏幕墙,上面循环播放着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种种自然警示。而头顶悬空的二氧化碳透明球阵列,也在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游客碳排放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在不断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却忽略了人类智慧本身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参与“低碳行动”展区筹划的中国馆部高级主管王吉良博士如此表示。 □世博记者 李芹 资源获取要取之有道 整个“低碳行动”专题展示区运用了数学符号中的加、减、乘、除来表示不同的展项内容,主题为“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其中,用减号代替的“取之有道”区域,集中展示了一些绿色能源的获取之道。就如“取之有道”这个名字一样,人类对于能源的获取既包含开发新型能源的技术,也蕴含对取得能源合适高效的利用。王吉良拿现场的微藻生物制油说了起来,和传统农作物炼油不同,微藻不仅不占用耕地、还有含油量高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微藻的制油原理主要来自于它的生物特性也即“光合作用”。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对于面临温室效应的整个地球来说,合理利用微藻这种生物来制造人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能源,既是一种新能源的开发,也是对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很好固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氧化碳不再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气候变化”元凶,反而会成为能源领域的“资源”,这就是“二氧化碳资源化”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才是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可利用能源的基础之本。” 资源使用要用之有节 假如每人每年使用100个塑料袋,中国13多亿人口一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13万吨!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因此,在这个区域,我们身边的塑料袋、出行方式、生活方式都会成为展示的主题。12面显示屏上,随便触摸一个时间点,屏幕上就会出现那个时间点的低碳生活点,让你知道聚小成多的道理,区域的代表符号“乘号”便是这个道理的最好代表。“我特别推崇这个秸秆综合利用。”王吉良告诉记者,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数以万计。经过估算,2010年将产生数亿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假如全部燃烧将至少排放10余亿吨二氧化碳。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十种秸秆的综合利用,现场实物之一就是用秸秆制成的纸板箱。“在我们父辈那一代,大家都习惯提着篮筐买东西。如今,限塑令下,环保袋成为最时尚的购物袋,这其实也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积少成多才能将碳排放控制到自然界本身可消化的范围。”王吉良表示。 “返璞归真”才是根本 或许很少人知道,中国国家馆里还有一处取材十分特别的展项——用除号代替的“返璞归真”区域内,有一片用12000个啤酒瓶搭建起来的显示屏,上面会不断出现绿色的森林覆盖。这种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本身就是区域主题的最好写照。 过去的人类生活也需要各种能源,可是并没有如今这种气候危机。追本溯源,因为自然万物新陈代谢,二氧化碳排放从未停止,可是自然界有它本身一套自成体系的“吐故纳新”系统,可以时刻让地球维持动态的碳平衡。可是当人类开采资源的机械伸向森林、湿地、海洋等这些原本在自然界承担捕获、固定碳源的媒介时,平衡就开始逐渐被破坏。于是,不可降解的一次性产品满天飞。 王吉良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固碳”成为不少能源大国所考虑的重要方面。据他所知,有些国家就会运用科技将二氧化碳固定、填埋,比如碳捕存技术。“这种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反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帮助自然界恢复到碳平衡的状态,会是一种更加理想的境界。”他表示,这不但需要对已经排放的过多二氧化碳进行很好的捕获与固定,也需要我们去营造更多如森林、湿地等固碳媒介,不仅实现固碳的效果,同时也能为人类及其它生物创造更多的绿色家园。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