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中国低碳战略路径有望于近期敲定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网 | 发布日期:2010-07-01 | 作者:汗青 | 点击次数:

     中国能源战略规划在经历了多轮意见征求之后,目前正在进行细节的完善,可能于今年三季度公布。据了解,包括电力、煤炭、石油石化、可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子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目前这些子项规划已经初现雏形。

此间有媒体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源子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将明确体现出调整中国能源结构现状的思路。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低碳化是“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首先要巩固和提高一批现有煤炭科学生产能力,优化煤炭产能结构,重点支持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再次大力发展天然气,加强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城市垃圾沼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度。据了解,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4%,远低于世界水平24%。第三将加快大型水电和核电建设。

吴吟透露,过去能源是要保障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今后要转变到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上来,以能源消费调控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透露,中国工程院于2008年启动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将于最近定稿。研究组专家认为2050年前四十年是中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2030年前二十年是转型期中的重点期,2020年前十年和“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能源发展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重点推进核电、水电和天然气等三大重点能源。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何世红认为,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的出台,将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的确立。

何世红表示,去年11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之后,一个以法律为保障、减排为目标、发展为动力中国低碳路径就已经逐步清晰,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将引领中国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有专家表示,今年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因此,必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改善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新表示,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必须加快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新能源。[NextPage]

曹新认为,中国还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形式,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的过度依赖。面对世界新能源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结构,就是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发挥煤炭能源的作用,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充分支持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何世红对此认为,中国走绿色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的能源战略,需要放到世界秩序重建和中国崛起这样宏观的视角中去观察。在金融危机以后,经济的复苏不可能再依赖传统的发展模式。

何世红表示,在国际上掀起发展低碳经济热潮之后,我国也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必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

据了解,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设计分为能源战略、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能源战略描述到2050年未来40年能源发展总体思路和框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描述未来20年能源发展的重点布局及举措,“十二五”能源规划描述未来5年能源发展。

而国家能源战略理念六大转变也已敲定,即:从偏重保障供给为主转变到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以能源的消费调控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发展;从过度依赖国内能源供应要转向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合作;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从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的融合协调转变。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