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关于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建议文章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 发布日期:2009-12-12 | 作者:范益民 | 点击次数:
(范益民/文 作者是海南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 一、 低碳经济的概况 1、“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的新的社会经济概念。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自1990年以来到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 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削减CO2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 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石油危机后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飙升、石油市场动荡引起的能源安全、保护本国局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 ,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短短几年时间,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 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与此同时,碳足迹、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也应运而生,由此带来了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 2、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⑴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正在转变为全球行动,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08 年G8 峰会上,八国领导人一致同意2050 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的排放幅度将不得不减少75%至95%,基本上接近零排放的社会。德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2020 年实现在1990 年的基础上减排40%,是目前欧盟目标的2 倍。英国2008 年10 月公布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本世纪中期把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削减80%。法国提出如果其他国家一致行动,法国到205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5%-80%。挪威更是提出了到2030 年实现碳平衡的目标,即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净排放为零。 日本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设定了2030 年单位GDP 能耗下降30%,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长远发展目标,日本内阁通过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2050年进入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美国也大力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政府上台不久也推出新能源战略,望其成为美国走出经济低谷、维护其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 南非、印度、马尔代夫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和措施。 ⑵部分发达国家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推动了世界实体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通过制定强制性碳排放贸易政策,实施碳排放交易计划,引导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激励性的财税政策,构建绿色财税体系,提高能效和环境监管标准,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促进了能效的提高,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催生了与低碳相关的新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NextPage]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消费行为以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变革,促进了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结构的转型,部分发达国家开始走上“碳依赖”经济发展模式之外的新型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⑶低碳技术的发展,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制定路线图,把低碳技术进步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如第三代先进核技术、氢能技术、减排技术、碳封存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推进技术进步。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焦点,纷纷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使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刺激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国内低碳经济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 1、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在走一条赶超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当前,中国经济出现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面临着多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和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刚性约束。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的作用极为关键。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要坚持国家利益,又要承担全球责任,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既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今年12月,哥本哈根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在即,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保证能源安全、减少空气污染、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协同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低碳繁荣。 2、中国的低碳经济实践。 ⑴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已形成国家共识。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方面始终在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为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2 0 0 7年8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的发展目标, 2007 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007年6月,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组长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2008年6月,发改委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司,承担国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 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总结了中国有关低碳经济的战略和措施,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研发“节能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要“增加碳汇”并“促进碳吸收技术”的发展。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中科院在2009 年4 月发布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 年,单位GDP 能耗比2005 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今年8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保障能力。”[NextPage] 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也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各地区开展低碳经济实践的新动向。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区及城市纷纷积极行动起来,对低碳经济展开研究,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试点陆续展开,参与研究和试点的地方和城市越来越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这两个试点城市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并总结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 ●今年3月,山东德州市与国际气候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推进太阳能的利用。 ●今年6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对张萍研究员呈报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突出低碳科学跨越思考与建议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发展低碳经济是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湖南省科学跨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战略制高点的需要。”推动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面启动中突出“低碳”,以利于实现科学跨越,培育新的经济点和抢占战略制高点。省里已提出将在长株潭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和低碳社区试点。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吉林市作为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受到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严重困扰,环境和能源问题极大制约了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认为,广东在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时,正是发展低碳经济最有利的契机。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先后做出多次批示,要求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和抓手,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试先行”排头兵作用。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英国驻穗总领事馆合作项目"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已在广州正式启动, 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预计于2011年3月完成。按照项目规划,将广东目前经济转型与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制定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研究实现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制度,对政府政策提出第三方评估并提出建议,从而使广东省率先选择走低碳发展模式。 广东省已确定深圳为低碳经济试点城市,试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国际气候变化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以及英国外交部共同推动。珠海市也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 ●贵州省的贵阳市制定了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将与国际气候组织合作,在市内开展5个LED节能照明试点项目,作为气候组织“太阳能LED千村计划”的组成部分。 ●江西已抢占先机,争得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举办权,将于11月在南昌召开。江西省领导认为,举办此次大会是城市间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理念和手段。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太阳能光伏产业、LED、服务外包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生态产业,统筹、策划、包装南昌在国际上新的定位和新的形象。南昌市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近期,黑龙江省发改委已经部署在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低碳经济调研工作。 ●四川省广元市提出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的构想。 ●6月10日上午,“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江南大学举行。 ●7月15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杭州要在全省、全国,率先打造低碳产业、低碳城市,这是杭州环境立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重要的亮点。为此,正在建设低碳科技馆、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等一批低碳经济项目,先行一步。 ●今年9月,“中国-瑞士低碳城市(银川市)示范项目”确定。 ●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获悉,国家计划将在十几个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既有广东、香港、北京、上海等较发达省市,也有保定、合肥等二线城市。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能源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E3G(第三代环保主义)、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瑞典外交部、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等全球一流的研究机构联合进行了“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研究项目”的创新课题研究。于2007年11月完成的研究报告正式向中国政府建议:在中国建立两个类型的低碳经济区,其中一个位于经济繁荣的东部,另一个位于欠发达的西部。报告预言:低碳经济区将成为经济转型政策的试金石,而这种经济转型是能源体系向低碳未来过渡所必需的;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的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有效示范区,从而显示低碳经济的勃勃生机。[NextPage] 以上这些动向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低碳经济区可能成为国内各地区竞争的新经济制高点。谁能把握低碳经济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处于战略竞争的优势地位。 三、我省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意义和优势条件 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抢抓机遇,尽早部署我省低碳经济,积极争取低碳经济示范省。 1、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重大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⑴有利于提升海南省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低碳创新型省份的构建。 1999年2月,我省人大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0年来,秉持生态立省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国内最高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多赢。在生态省建设方面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生态省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建立低碳经济,近年来,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建设“阳光岛”、“节能岛”、“可再生能源岛”、“绿色之岛”其目标都是建立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将为我省生态省建设和经济特区赋予新的内涵,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低碳创新型省份构建中,处于更加领先的地位,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 ⑵有利于促进海南省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加快发展。 建省办特区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主要矛盾仍很突出。我省实施“一省两地”战略,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根据有关研究,到2020年以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800多万吨标准煤,将比2006年翻一番;电力需求预测到2020年电力弹性系数保持在1.4,全社会需电量将达500至600亿千瓦时,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持续,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到高能效,低能耗,少污染的新的模式,而低碳技术的采用、低碳城市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转型。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现有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经济等更好地升级发展,航空产业、临港经济、石化产业、交通运输业可以成为低碳模式的新能源利用,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将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低碳技术支撑使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起飞。 ⑶有利于海南省更多的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技术,利用国际碳资金,增强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 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构建起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决不是短期几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若干年的持续努力,需要采用更多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支持和企业自筹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通过低碳示范省建设,我们可以获得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吸引国内外商业资本进入。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有资料显示,低碳经济区将成为欧盟等重要国际伙伴提供特许贷款和援助的重点。如欧盟已同意将援助和合作工作集中于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以便产生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在关键领域促进专有技术的交易和专业化服务。这将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区的发展。低碳经济区可以通过消除在低碳产品、服务上的贸易壁垒来促进高附加值贸易。这些都将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区的发展。[NextPage] 我省应利用今后国家将赋予的自由贸易区政策,作为各种低碳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投资方式的试验田,促进与国际低碳经济体系的接轨,有效地引进国际低碳新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融资,增强低碳发展能力。 2、我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 ●我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⑴生态省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我省率先提出建立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开展了生态恢复,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8.48%,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系统。我省的能源结构优质化率高于全国,2007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31.09%,石油占37.74%,天然气占26.54%,水电占4.05%,接近世界平均能源消费结构。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所/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1996—2006)”的分析数据,到2006年,海南省区域环境水平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2位、区域生态水平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5位、气候资源指数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1位、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排序位列全国第8位。可以说,在此基础上我省更容易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⑵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低碳经济就是利用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更多的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实现节能和减排。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条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油气资源都很丰富。中外专家认为,有如此多种类的丰富能源资源齐聚一地,这是极为罕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但我们目前开发利用除了水能仅仅是资源总量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我省已经开展了低碳经济的探索实践: 近几年来,我省在诸多领域都进行了低碳技术应用的探索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 在发电领域,在华能海口电厂老机组改造全部实现烟气脱硫,废水零排放;在华能东方电厂新建2×35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技术燃煤机组;全省天然气发电装机达72.2万千瓦,占统调电厂总装机的36.5%;核电项目已经启动。 低碳电力―-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水电开发占可开发资源量的66%,其中,小水电装机达28.5万千瓦;风电开始规模化开发,“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7个风电场,总装机34万千瓦;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启动,一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策划前期工作中;风光互补发电在西沙永兴岛已经部分建成,风光互补发电用于城市乡村公共照明在海口、三亚开始得到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光电技术成功应用于农村太阳能灭虫灯以及通讯、气象、道路交通等领域;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在策划中;生物质发电已建成近29万千瓦生物质混燃、蔗渣直燃发电装机容量,生活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3个项目总装机3.3万千瓦正在建设或前期工作中,海口垃圾填埋气发电2×1000千瓦已有1台机组发电,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达2580千瓦,秸秆直燃发电2个项目4×1.5万千瓦即将建设。 在生物质能开发领域,在农村沼气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省户用沼气、大中型禽畜养殖场沼气、农村中小学沼气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沼气工程已经应用到橡胶加工、淀粉制造等工业领域,并将向城市公交燃气领域应用。中海油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即将建成,椰岛公司1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待批,项目投产后可提供大量清洁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实现低碳交通燃料替代,大大提高我省交通节能减排的水平。[NextPage] 在交通领域,我省燃气清洁能源已在出租汽车、城市公交得以广泛推广;海马汽车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正在进行中。 在建筑领域,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宾馆、酒店、度假村得到广泛应用;太阳能干燥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建筑节能也取得一定成效。高效节能灯近年来得到大量推广。 在其它部门,冰蓄冷技术将在三亚亚龙湾旅游开发区成功应用,节能效果显著;工业余热利用发电在几个水泥厂应用;在东方石化城,二氧化碳扑捉技术成功应用于可降解塑料项目。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领域,我省(截至2009年3月19日)已有11个CDM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可实现年减排量为近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与德、荷、英、瑞等发达国家开展了碳交易合作,由此获得大量的碳资金。我省还有不少项目具备开发成CDM的条件。从以上分析看,我省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四、推进低碳经济示范省建设的具体建议 1、建议我省应尽快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申报将海南列为低碳经济示范省。 2、组织力量抓紧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把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的调整和转型,政府和城市管理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理论对于我们还是比较陌生。因此,要尽早组织相关单位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比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非碳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利用,省级低碳制度安排,国际碳贸易规则等。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海南省未来预期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提出重点低碳经济发展领域、推广采用的低碳技术,以期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政策选择,为地区、部门、城市、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低碳经济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导引。发展低碳经济要与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既有工作密切结合,统筹发展。 3、组织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低碳示范项目的实施。 要在认真总结我省已有低碳经济实践中好的项目的经验,及时跟踪国内外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多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加以消化、推广,推动我省低碳技术创新。同时要选择一些重点产业、行业、地区或单位,结合低碳城市创建,组织实施低碳经济的应用示范工程,由点到面,加以推广。比如:创建一批低碳企业、低碳行业、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包括低碳生物燃料)、低碳照明示范区、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等。比较容易做的可以先行先试。 仅就低碳照明来说,三亚海棠湾已定位为“国际海岸”- 国际休闲度假区,区内道路照明、公共照明/本上是空白,目前已率先规模化应用风光互补LED照明路灯,建议可将海棠湾规划率先打造成一个低碳照明示范区。三亚已在新农村推广新能源技术,采用风光互补发电LED照明,我们可以争取更多的文明生态村加入到气候组织的“太阳能LED千村计划”。 4、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逐步形成低碳法制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策制度创新。我省应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政府可以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节能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通过融资优惠、税收优惠等机制,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大立法形成地方低碳法制,有些低碳发展措施必须依法强制推行。对违反海南低碳法制规定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5、积极开展低碳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碳贸易。[NextPage]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省已经获批的CDM项目仅有9个,在国内已在联合国注册500多个项目中仅占很小一点比例。今后,应组织和推动更多的减碳、低碳项目参与国际碳交易,这需要政府、企业与国际社会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 建议我省应重视研究充分利用好林业碳汇机制。所谓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据有关研究,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我省森林覆盖率位居国内领先,现有近3000万亩的森林面积,我们每年通过海防林、生态林恢复、能源林建设,还在持续地增加森林覆盖率。这不仅是对我省减碳更是对世界减碳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我们需要尽快地研究如何利用好碳汇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以期获得大量的碳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的建设。 低碳示范省设立后,要择机研究我省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争取设立气候交易所。并在有关气候变化税(排碳税)、碳信托基金、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先行试点,以期促进低碳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的建立。 6、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弘扬低碳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009年10月8日) 参考文献: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