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20%不是终点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 发布日期:2009-11-12 | 作者:胡萍 | 点击次数:
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已累计下降13%,预计下降20%的总体目标到明年年底有望实现。完成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节约标煤6.2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10月末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在此消息公布前,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全年“保8”已成定论。由此人们注意到,以往所担心的环境保护和节能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没有出现,相反,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经济增速逐步上行,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动向。 目标:今年下降5% 2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具体指“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 按此任务推算,只有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4%,到2010年才可能顺利实现节能目标。但前两年的降幅偏低,随着节能减排任务实施进入第4个年头,今年是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一年。 从数据看,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3.35%,累计完成降低能耗13%以上。 “国家重视及政策有效落实是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国务院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措施,涵盖了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投入、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等诸多方面。 “十一五”前3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国家共安排157亿元人民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工程实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2009年财政安排70亿元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约型机关、学校、医院建设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得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前8个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累计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51%;主要耗能行业中除建材行业能耗同比增长2.83%以外,冶金、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煤炭、轻工、电力行业同比下降1.97%至14.22%。 谢振华预计,今年全年可完成降耗5%左右,明年有望完成4%至5%,所以,经过努力完成总体20%的目标很有希望。 进程:艰难中前行 “积极推进”、“任务艰巨”,这两个词是温家宝总理对前三季度节能减排工作的总结。前者表达了政府对该项工作的充分肯定,后者则意味深长。 吴季松说:“传统经济学思想是三个最大化:一是最大限度开发自然资源;二是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三是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不考虑节能也不考虑减排,但实践证明,传统工业破坏环境、耗竭资源,依靠自然资源线性供给的增加而发展,这样的发展道路走不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能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重化工产业高速增长,推进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节能减排还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为保增长,一些地方出现盲目上“两高”项目的苗头;企业效益回落影响节能重点工程建设;有些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依然没有改变等。 但我国从未放松推进节能减排。对于如何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吴季松认为,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思想。因为不管是发展知识经济还是循环经济,最终要靠人来实施。各级领导、企业家乃至工人都要转变思想,这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第二,逐步改造耗能多排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国家建立了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工业园区,这些都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具体实践。第三,加强技术开发。在开发生态修复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国家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第四,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的系统理论。 前景:20%不是终点 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委负责人先后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事实表明,这场攻坚战胜利在望。 然而,20%的任务完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吴季松说:“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是低碳经济。通俗地讲,节能就是少碳,减排就是少排,低碳经济是它的一个效果。”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这可以看作是国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信号。 有专家认为,人类减少排放走向低碳经济主要依靠两大法宝: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清洁能源。这两个法宝背后的支柱则是人们致力发展的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而对于低碳经济社会离人类有多远的问题,多数专家表示,这是一个相当远的目标。但现在全球范围的人们已经开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减排问题,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据了解,近期公布的《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和正在规划的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将指明我国能源和碳排放发展的前景,规划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 (胡萍)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