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减排 |
我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自主低碳产业体系文章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 发布日期:2009-10-2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德利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杜德利 发展低碳产业,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将为我国赢得新的世界经济竞争的先机。 众所周知,面对我国当前“保增长、惠民生”任务需求及节能减排的长期战略部署,国内许多地区对投资发展低碳产业热情高涨,纷纷推出了打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的计划,一大批关于新能源和低碳产业的国家级项目陆续上马。仅风电产业,2009年上半年风力发电达到126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 欣喜之余,我们也冷静的看到,在我国低碳产业高速发展中,由于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对于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缺乏充分的了解,过分追求“绿色”增长,盲目重视所谓“大投资”、“大项目”的轰动效应,又缺乏明确的统筹规划和产业指导,出现了一些投资冲动和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是不太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因此,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合理自主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发挥中国自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低碳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低碳产业良性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们呼吁: 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的“低碳产业”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依靠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我们的低碳产业发展也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应紧紧把握低碳产业发展方向,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从产业前端定位,积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三位一体)的企业联合发展、各自发挥优势的新型模式,鼓励低碳产业整合运营和低碳技术的系统集成,通过企业集群的整合能力带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我本人在出席“2009中德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论坛”时已经多次强调。 第二,重视和引导自主品牌在低碳产业中发挥作用。 我国的低碳产业随然已具雏形,但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风电、光电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导致新能源产业在中国刚起步就出现危机,如光电、风能、生物质能等都走过或正在经历同样的历程:利润诱惑-疯狂投资-产能过剩-泡沫破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核心技术。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一无先例、二无引进、三无成熟市场的“三无”情况下,经过十多年发展,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为国家能源环保事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发达国家一再指责我国碳排放过高,但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却为全世界减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典范。 第三,重视整合运营和系统集成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在低碳产业中,从单项技术上讲,某项产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技术的难题已基本攻克。但具体到集成化应用,却难见成功的案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普遍现象。这是因为目前的低碳产业还仅仅停留在内部技术整合阶段,缺乏整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因此,低碳产业要想与传统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低碳产业涉及的领域众多,只有从规划入手,通过整合运营,提供低碳产业集成应用方案,才能全面推广。整合运营可以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学校,甚至一座城市提供从能效评估到节能改造乃至新能源系统应用的全程综合集成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节能减碳。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推行“低碳家庭”计划 我国拥有3.5亿个家庭,如何使他们也能享受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带来的实惠更为重要。应建立和推广“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的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应特别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成熟技术在家庭中的广泛使用。 二、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主的太阳能建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 三、以示范项目推动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大型公建中的应用 建议以“公益热水进校园”工程为示范,大力引导机关、学校、宾馆等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太阳能热水工程中的应用,从而降低维护费用、节约资源。 四、鼓励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使低碳生态城市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新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已经有所突破,产业化推广迫在眉睫。在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推广技术的基础上,低碳产业只有以全方位、全过程和整体解决方案来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需要,改变以往低端的产品供应模式才是制胜之道。应当鼓励发展一批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以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企业联合体,充分共享多种资源,形成集成供应链,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 五、大力推广成熟可靠的低碳技术服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太阳能光热、光电应用技术。已经成熟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和高速发展的太阳能光电技术是低碳生态城建设中可以与建筑结合的技术。 与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统筹规划、多能互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应用”的新能源集成解决方案。也就是在一个小区内,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内部的可再生能源网络。使其从能源消费场所转变成为能源的生产体,把依赖大电网的能源供给减少到最低程度。 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走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建筑垃圾应通过垃圾资源化实现高效处理,再生利用。 建立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评价系统。使我们能够动态、实时地观察和控制这些建筑的能耗情况,并能针对性解决某些超耗能建筑的问题。 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但巨大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与低碳技术融合的全面创新,而且也会创造众多崭新的产业和技术岗位,创造更多的“绿领”阶层,责任、挑战和机遇是同在的。 本人身为低碳和新能源产业的见证者,非常有幸地生活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相信,通过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我们可以成为创新者、实践者,为我们的碧水蓝天,为子孙后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