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能 小水电 天然气水合物 |
展望中国水电2011:在争议中发展需稳健文章来源:搜狐 | 发布日期:2010-12-3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2010年 各路专家 点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这为水电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0年,是我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一是核准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如官地、大岗山、长河坝水电站等,打破了近年来水电摇摆不前的局面;二是成功举办了水电100年纪念活动,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和题辞祝贺,进一步激发了水电战线同志的工作热情;三是以小湾水电站4号机组为标志,水电装机容量突破了2亿千瓦,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展望未来,水电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水电装机容量应达到3.5亿千瓦,“十二五”期间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水电发展任重而道远。为完成水电建设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思路,完善政策,创新体制,着力解决好水电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把水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移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水电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贾金生: 中国水电从困难起步、艰难发展到当前的装机世界第一,用了百年时间。但从开发度、人均库容、人均水电装机等方面看,我们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展望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发奋努力,继续探讨和推进中国特色的水电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 到2010年,中国水电事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三峡工程,也在这一年顺利实现了试验性蓄水至175米。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了新的运行阶段,将按照初步设计规模全面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试验性蓄水至175米,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未来,三峡工程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运行管理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始终牢记使命,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传承优良作风,发扬三峡精神,全面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三峡工程,使之成为一项造福人类、惠及千秋的伟大工程。[NextPage]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西南大旱的惨烈和年终“十一五”规划只完成了28%的无奈,让全社会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水电开发既不是无序、更不是过渡,而是严重的滞后和不足。2010年也是喜庆的一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终于让进入百年的中国水电拨乱反正,再次焕发出青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 2010年对于水电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水电百年、装机2亿千瓦,三峡胜利蓄水175米,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为水电战线上的一员,为水电取得的这个成绩由衷高兴。现在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水电,我相信未来水电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兑现节能减排承诺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我也愿意为实现这个光荣任务做好科技支撑工作。 原中国华电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贺恭: 2010年是中国水电走过一百年的时刻,也是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的年份,更是伟大的三峡工程经过几年努力终将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高水位、从而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一年。在渡汛期间,三峡水库所起到的调蓄洪作用,使不少人对三峡工程的功能有了新的突破性的认识。同时,一批(量不是很大)大中型水电项目经过核准,走上了正常建设的轨道,所有这些使人欣慰。盛世逢盛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新的一年,不论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水电大军,都应全面准确理解和认真贯彻这个方针,让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起来,使水这个宝贵的资源,为国家、为人民、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起到她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 水电百年尽沧桑 装机两亿显辉煌 江河驯服路漫漫 能源绿色谱华章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 总工程师宗敦峰: 2010年百年水电几代人经历了旧时代的无奈、新中国的起步、十年文革的艰辛和改革开放的腾飞与辉煌,在“十二五”优先发展水电和能源产业建设的过程中,水电人将肩负新的使命,深度研究开发建设水电工程,迎接新的春天,再创辉煌。水电工程建设企业也将更广阔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加国内非水电基础设施建设,谋求持续快速发展。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