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能 小水电 天然气水合物

国外新型的节能运行机制——节能自愿协议

文章来源:中国节能网 | 发布日期:2006-03-03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世界大多数国家注重节能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这些政策措施绝大部分可纳入强制性范畴。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认识到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市场经济信号的响应远比对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响应要快得多、有效得多。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都尽量地采用推荐性措施。这样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一致的。一些国家相继解除了对于能源价格的管制,使得能源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能源与环保关系的进一步重视。这由1987年联合国发布“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报告”和1992年里约热内卢“气候变化框架会议”可见一斑。1998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欧共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承诺减排一定量的温室气体,而节能则被看作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自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减排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在此期间,以工业行业(企业)自愿承诺与政府签订节能减排协议这一新的政策模式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拿大:
    自1975年,加拿大工业界自发地开展了“工业节能活动”,有近700家公司参与。政府逐渐认识到:强制性政策法案并不比市场变化对工业界提高能效影响大,随之加大了“工业节能活动”倡导鼓励政策措施的推行力度,但公司参加自愿协议仍有许多障碍。1990-1992年间,由于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重,耗能工业行业要求新的政策,工业节能活动作了大的改革:政府提出了“绿色计划”、“可替代与高效能源计划”,在自然资源部之外设立了国家级秘书处,加强政府与行业间的合作。效果是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变,疏通建立了工业界与政府的合作渠道,使整个工业界可以自愿地参与制定能效和排放目标,确保了工业节能活动的自愿性:已有21个行业工作组、31个工业协会和组织约3000家公司加入“了工业节能活动”。自1990年以来,加拿大GDP增长了17.2%,而能源消费仅增长了10%,工业界年均提高能效0.9%。
    
    美国:
    美国政府开展了能源之星,气候智星,绿色照明,废物能,电动机挑战等许多由公司或公众自愿参加的节能环保项目。联邦一级的长期自愿协议就有40多个。以1994年实行的“气候智星项目”为例,联邦政府提出并组织这一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是从商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促进美国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战略位置,已有500多个公司参加了这一项目,其能耗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13%,其中有像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有不足50人的泛美医院。均取得良好的环保节能及经济上的效益,初步达到了项目的四个目标:
    · 鼓励通过一套综合的经济有效的方法,提高能效,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通过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提高,提升对节能与环保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 允许公司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技术方案,促进技术创新;
    · 发展有成效的,灵活的政府与工业部门的伙伴关系。
    项目中尽管用了一点投资,但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并在最初几年就收回了投资。
   
  
    荷兰:
    荷兰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出现未预期高速增长的一个国家,亦是开展自愿协议最早、覆盖面最广,将自愿协议作为能源领域政策法案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与政府签订了26个协议的工业行业占荷兰工业能源消费的91%。虽然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只有一半协议单位达到,但每年提高能效2.0%的目标全部达到。从1992年到1996年能源效率提高了18.5%。到2000年节能效益已达6亿多美元。
    
    此外,世界多个国家如澳大利亚、丹麦、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挪威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节能自愿协议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益。
    
    1980年我国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20多年来我国以一次能源年均4-5%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8-9%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宏观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的能源问题解决了,相反地,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竟高出40%。节约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长期重要战略措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节能工作运行机制,必将促进我国能源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