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能 小水电 天然气水合物 |
推广建筑节能 发展循环经济文章来源:不详 | 发布日期:2006-02-13 | 作者:不详 | 点击次数:
2005年世博会在日本爱知县举行。展馆大多采用可拆卸的循环利用技术。如丰田馆就采用风力发电提供展馆电力;外观特征明显的钢铁构架在世博会结束后可以解体再利用;墙壁材料是可再生的麻质板材,展览结束后可用来造纸。我国颁布的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即于今年一月一日全国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循环经济与建筑节能关系 资源节约型城市,是指节约资源的理念渗透于城市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管理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对资源的高效、综合和循环利用,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化”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目前情况看,资源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再生利用,如废铝变成再生铝,废纸变成再生纸;另一种是将废弃物作为原料,如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产品、筑路和建筑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用于发电等。土地、水和能源等是构成城市生活、生产资源的主要部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目前,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国,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在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随着我国城镇每年以约10亿平方米的住宅、商业等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8%左右。上海全市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上海目前建筑总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25%。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市节约能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个比例将要超越工业、交通、农业等其他行业,成为能耗的首位。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居住工作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地球变暖趋势。 上海要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确立非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型发展道路,是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和主要抓手之一。 上海在2005年6月13日正式颁布《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该《管理办法》就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管理体制、节能要求、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上海新建住宅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开始将全部按照节能50%设计建造,并首次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试点。市政府要求各有关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时,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并鼓励采用高于现行标准的建筑材料、用能系统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到2010年,全市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设计、建造的节能率可望达到65%,同时完成20%-30%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上海推广建筑节能的概况 上海建筑节能的基本内容及节能效果 所谓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按照有关建筑节能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以下统称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物围护结构采取隔热保温措施,选用节能型用能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及其维护保养等活动。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当前上海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重点主要在建筑围护结构采用隔热保温措施、建筑运能设备降低能耗以及再生能源的应用与开发等三个方面。 本市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特点是:法规上的约束性、政策上的导向性、管理上的综合性、技术上的创新性、推进上的社会性。目前,本市公共建筑节能工程相继进入试点示范阶段,住宅示范工程初步达到节能效果。一是住宅工程质量整体得以提高;二是住宅居住舒适性也予以有效体现;三是新型墙体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上海春城住宅小区共约35万平方米住宅,由于围护结构体系采用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不仅达到建设部节能标准,而且比一般住宅有着明显的冬暖夏凉感觉。该工程一、二期已在2002年6月交付使用,经过二年多的时间,许多居民反映:住有保温房子,开空调的时间少多了。再如:上海首个集五大节能技术为一体的办公楼群2005年10月在闵行区浦江镇开工。与传统建筑相比,这种节能健康型办公楼群可以节省能耗65%左右。这个名为“浦江智谷”的生态工业服务园区位于上海浦江高科技园内,占地1100亩,首期开发面积约300亩。这里的办公楼将把当今国际上成熟实用的外保温墙体、外遮阳窗、100%新风、楼板埋管和地源热泵等五大节能技术来个大集成。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采用生态建筑技术,上海每年可节约废弃物处置费1亿元以上,减少水泥用量300万吨,降低材料成本6亿元,建筑节能潜力可达74.78万吨标准煤/年,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199万吨,二氧化硫0.46万吨,烟尘0.19万吨。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逐步开展,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也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从1997年起,上海粉煤灰年总产量约4000万吨,综合利用率一直达到并超过百分之百。新型墙体材料的广泛应用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仅1999年到2002年,就为全市节约土地11804亩,平均每年节土3000亩;节能近68万吨标煤,平均每年节能17万吨。上海建材保温隔热材料生产及专业施工企业迅速扩大,新一代高效节能产品纷纷推出市场,已初步形成建筑节能的新兴产业。仅生态建筑,就能带动新型节能墙体、节能门窗、新能源利用等30多个产业的发展,市场发展潜力就可达167亿元。 推广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建筑节能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建筑能耗及电耗年均增速比全市能耗增速高出8个百分点。新建建筑符合50%节能标准的仅占10%。上海建筑总量大,与国外相比,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相差甚远,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一般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上海的建筑节能正式起步时间不长。上海建筑物的节能措施和技术还相对落后,相当部分建筑外墙是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其隔热保温性能更差。按现行的国家标准,这些建筑都不是节能建筑。另一方面,“九五”时期是上海建筑大发展时期,也是建筑能耗大幅上升的时期,平均增速10%,其中公共建筑增长14%以上,住宅5%以上。预计今后五到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上海的气候正逐渐升暖,建筑能耗将呈高速增长态势。 节能管理的整体与综合效能还不够强,部门分割、职能重叠交叉等现象依然存在,管理和推进的力度不大; 推进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研究与储备力量需要加强,新产品推广引用需要扩展,科研专项资金需要进一步落实,专业人才需要大力培养; 社会与市民认同感不强,承受度较低,上海建筑节能的基础比较薄弱; 企业(建筑开发商等)的节能积极性不高,由于使用节能设备或节能建材,一般建造成本要比平常提高10%,往往造成开发商“舍能取利”。 上述问题依然是制约上海建筑节能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上海推广建筑节能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缓解两大难点 挖掘三种潜力 二是挖掘围护结构节能潜力。上海早期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总体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七十年代推广使用粘土多孔砖后,墙体热工性能有所改善。随着混凝土小砌块应用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兴起,又使该部分建筑外墙的外保温隔热水平显著下降。根据标准,目前上海普通建筑的外墙、屋面和门窗的热工性能均不满足要求。 三是挖掘公共建筑节能潜力。从2000年起,上海公共建筑能耗已超过住宅建筑能耗。由于上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在沪的举办,预计2010年前上海公共建筑能耗还会快速上升。据调查,公共建筑能耗以电为主,占总能耗的70%,其中空调耗电量占总能耗量35%。目前上海现有公共建筑也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如在空调系统设计中,存在着大马拉小车,冷热源机组选择不合理,运行管理不到位,采用技术相对落后等。 紧扣四段环节 立足五重对策 二是立足于市场调节。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资金调控手段,在上海地区实行拉大峰谷电价和减免节能产品地方税中的增量部分等措施,建议增收电价的1%作为能源环境税,设立控制用电负荷的专项基金。 三是立足于科研攻关。推行建筑节能应与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相结合,实现节能、节地、利废同步开展,以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并实现改善建筑功能的目的。明确新型墙体材料革新专项资金可用于建筑节能科研与推广应用。 四是立足于机关带头。温家宝总理2002年11月26日在国办秘书一局《专报信息》第656期“我国政府机构节能潜力巨大”一文上批示:“我国政府机构电力能耗接近全国八亿农民生活用电总量,能源费用开支一年超过八百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源消费总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机构节能潜力巨大,急需把节能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各级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拨款的机关大楼建筑节能改造应当起耐纷饔谩;挂谏璞覆晒旱确矫婕忧可蠛耍?年内先把机关大楼的建筑节能改造初步完毕。 五是立足于能源再生。将改善环境与能源开发相结合,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如,英国计划至2010年10%的电力将来自再生能源;到2020年上升至20%。德国计划至2010年10%的电力来自再生能源;到2030年25%;到2050年上升至50%。上海根据城市实际状况要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争取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达城市家庭的20%—30%。利用太阳能发电、采暖与空调的建筑以及利用地下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要积极尝试燃气空调的使用和替换,减轻城市用电紧缺压力。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