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能 小水电 天然气水合物

推动建筑节能从试验走向示范

文章来源:不详 | 发布日期:2005-11-30 | 作者:不详 | 点击次数:

    随着国家对节约型社会的大力倡导,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的建筑业展开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资源节约型建筑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一批节能建筑脱颖而出,广为社会所关注。低能耗、零能耗成为建筑高技术、高品质的新象征,新的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让高能耗建筑走向穷途末路。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重视以及努力,也让建筑节能试验不断产生新的成果,节能示范项目不断涌现。


  节能试验带动节能技术迅速发展
  要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科技进步是重要基础。社会对建筑节能的重视促进了节能研究的投入,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单位对节能研究都进行了投入,最近出现的节能试验建筑成为行业内研究、交流的良好平台。


  清华大学节能示范楼应用了所有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包括对建筑物理环境控制与设施研究(声、光、热、空气质量等)、建筑材料与构造(窗、遮阳、屋顶、建筑节点、钢结构等)、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高效能源系统、新的采暖通风和空调方式及设备开发等)、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等。中美合作的科技部节能示范楼项目,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当代集团等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大批设计单位,皇明太阳能集团、振利保温材料公司等,都投资启动了节能试验项目;很多技术在国外也是不常用的实验技术,比如把蓄热体填充到常规的活动地板当中制成的相变地板,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都在国内的试验建筑中出现。行业内的多次论坛都组织到这些建筑当中参观并聆听设计人员的讲解,形成了建筑节能研究的良好氛围。


  加快建筑节能产业化步伐
  在节能试验楼中的一些技术可能还不是非常成熟,有些材料目前价格相对比较贵。但随着科研力量的加强,新技术必将走向成熟,新材料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带动节能产品及材料产业的大发展。这些新技术、新材料,一段时间后,将在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金田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黄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些特殊地段,综合考虑土地占用、地下管线投入、环境紧迫程度等等因素。目前的造价水平情况下,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经很合算。在我国的西藏、青海等地,各种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也已经很多了。随着光伏发电应用的增加,太阳能光伏电池研发的推进及用量的增加,其价格必然下降。同时,有关部门也正在准备给太阳能发电进入国家电网制定政策,如果能直接进入电网,太阳能发电就省去了目前很昂贵的蓄电池。黄汇说,有很多种手段可以降低建筑节能的成本,但前提是要政策支持、用量增加,产业化步伐加快。


    建设部刚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7个省市中按5%的比例抽调今年的新建建筑,北方90%的住宅建筑按节能标准设计,但只有30.6%实现了设计标准;中部地区仅19%的建筑按节能标准设计,其中14%得以实施;南部最差,只有11.2%的住宅建筑做了节能设计;在南北交界地区,节能设计占58%,不过施工验收后只有23%按设计完工。在控制新建建筑高能耗的同时,接近400亿平方米的老建筑改造也面临巨大任务。


  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搅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


  节能建筑推广的艰难,与人们对造价增加的担心不无关系,但实际上,目前国家规定的50%的节能标准和北京等地方规定的65%的节能标准从技术和投入上说都是很容易达到的。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以后,不会造成建筑造价的大幅度提高。在建筑物围护系统保温方面增加费用的同时,供热采暖系统方面会减少费用。建筑物提高了围护系统的保温性能,采暖系统的热源、管路、热交换器的设计能力就可以减少。根据北京市一项节能65%试点工程的设计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围护系统方面造价增加了50元,在供热采暖系统方面造价减少了40元,抵消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只增加10元,而增加的这些投入在房屋的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节约却不可限量。


  正视节能试验与示范的关系
  在实际的建筑节能工作中,加大科研力度,迅速提升建筑节能的科技水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正视节能试验项目与示范项目的关系。试验楼的目的在于试验,得出可以用于推广的优秀成果;真正的节能示范项目应该是具有高推广价值的,综合考虑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成片区节能改造或者新的节能建筑;不能因为一些节能示范项目的高投入,就认为要节能就要高投入,或者把建筑节能当作炒作的噱头,偏离其本来方向,造成节能却不节约、低能耗高消耗现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