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今日聚焦 |
风电业陷设备过剩争议 发改委专家驳“谨慎投资”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发布日期:2010-08-27 | 作者:高凌云 黄敬 | 点击次数: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前夕,作为三大新能源之一的风电业再陷“过剩”争议。增长速度到了今年明显放缓,今年到现在中国风电装机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企业以扩产来反驳过剩论,2010年中国现有70多家风电企业按现有规模建成后,产能完全释放将使风电设备产能达到年产3500万千瓦,但今后五年中国市场的平均市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至多也就是1000万千瓦。因此,有专家算账说风电行业已经过剩,应该“谨慎投资”。 “不赞同谨慎前行的说法,我们只能不断提高发展,加强设备制造,规划布局。乐观谨慎还是可以的。”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专家赵勇强认为,只能说低端设备产能过剩,风电本身并不过剩。 风电过剩说甚嚣尘上 去年底今年初,关于多晶硅过剩的言论充斥媒体,但记者从企业了解到,多晶硅企业的订单多得都接不完,产能过剩说根本站不住脚。随着多晶硅产能过剩说被市场证伪,争论的焦点转向了风电。 其实,早在2009年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就向业界发出“警惕风电设备制造业投资过热”的呼吁;同年9月下旬,国务院批转由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上报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更为明确地指出:要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 今年5—6月份以来,风电过剩的说法达到了高潮,各大券商纷纷发布风电过剩的报告,不少厂商也将价格战视为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对于风电过剩的说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过剩是真实存在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看过剩。“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靠政府调控去解决,而只能依靠市场去克服。” 李俊峰表示,多晶硅和风电装备产能过剩,但是2010年多晶硅仍供不应求,进口量估计要超过2万吨,风电市场需要从2008年的630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1400万千瓦,产量翻了一番。试想按照文件控制,2009年多晶硅、风电装备都停止扩张,2010年势必造成更大的缺口。” 风电入网难加速化解 作为备受追捧的新能源,风能设备制造缘何陷入“过剩”“被调控”的尴尬?原来风电被称为“新能源”,有着耀眼光环,但在业内,风电却背负“垃圾电”之骂名,意指受自然条件制约其电量通常很不稳定,如果过量上马风电项目,将对电网造成很大的压力。正因为此,很多风电场发电机已经修好了,但电网并没有跟进建好,这是因为将风电场并入电网投资巨大(100千米需3.5亿元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电量不稳定,容易对电网造成损害。[NextPage] 目前风力发电主要靠国家补贴运行,真正实现商业盈利的并不多。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至少28%的风能设备没有并网发电。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风电行业面临的最棘手问题。近年来风电装机容量增速很快,而且很多风电厂的位置都在新疆、甘肃等电网末梢,由于不能及时并网等问题,造成极大的浪费。 对此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专家赵勇强在接受南都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风电入网的问题也不是不可解决,事实上,新能源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本身就有不确定性。风电系统首先要适应这种自然特性,提高可预见性。”赵勇强认为,入网问题有两点,一是风电的输电能力相对于发电是不足的,针对这点我们会对输电进行规划完善,加快进度。二是电源结构和分布不足,灵活调度的空间小。我们将扩大调度范围,改进调度技术。 华泰联合证券风电行业分析师蔡亮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入网难问题正在加速解决,“称风电为垃圾电是偏激的说法,事实上,入网百分比比装电百分比上升快。风电入网正在加速解决,国家出台了多种方案,并不存在大的问题。入网已经好了很多。” 海上风电未来十年难成主流 海上风电项目的启动或将为风电设备行业带来又一轮投资热潮。海上的风速比陆地高,且一般风向固定,故机组运行稳定、寿命长;机组单机容量大,年利用小时数更高,因此能量产出也比较大。包括金风等上游设备商加码海上风电设备,众多能源公司已经开始海上风电圈地。中国首个海上风电场招标结果将于11月份公布,未来海上风电场建设热潮的赢家将现身其中。可能的赢家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本土一线企业,以及维斯塔斯、西门子等国外企业。 “海上风电当然是趋势,现在陆地上好的风能源已经开发完了,但海上难度大,一两年是看不出爆发性发展的。”华泰联合证券风电行业分析师蔡亮认为,海上比陆地建电站时间、困难都要多一倍,一下子成为潮流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赵勇强则直指,“海上风电只能是未来风电的趋势之一,在中国未来十年内不会是主要的。”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