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今日聚焦 |
中国企业涉足风电场要量力而行文章来源:21世纪网 | 发布日期:2010-08-04 | 作者:房田甜 | 点击次数:
尽管中国风电设备产业已饱受产能过剩的争议,但国内众多企业仍旧摆开了扩充产能的阵势。 记者获悉,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今年产能将达1000台。华仪电气(600290)旗下华仪风能的产能已经扩展到300-400台。 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汤文兵则告诉记者,“海装在内蒙、江苏、新疆的总装厂已经快建设完毕,产能将达到120万千瓦。” “企业应该多研究政策法规,才能保证风电设备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竞争代价必不可少 《21世纪》:去年以来,风电产业就一直被质疑过剩,但风电装机容量仍然增加得很快,有专家预计,到今年年底装机容量有可能突破4000万千瓦。您怎么看这种过剩的说法? 孟宪淦:我们说的过剩是指整机的装配厂。我个人觉得,不必过分担心企业过分的扩充产能。实际上那么多企业和资金,怎么控制? 这种发展没有办法按我们的设想方式走,有些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必需的,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机制造企业。国际上来看,几个大型的企业也是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目前,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好的,已经向着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上前进。但是,企业也要研究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不能盲目发展,这是核心问题。 《21世纪》:一些企业也认为,政府的规划略显保守和滞后,所以要适当地扩大自己的产能,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孟宪淦:发展新能源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国家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因为新能源产业要有国家的财政支撑,无论是给补贴还是上网电价,总是由社会、政府来负担的。 虽然市场经济下,政府不会对企业的限制过多。但企业必须研究政府的规划,来估算自己的规模。如果实现平价上网,那大家可以公平竞争、自由发展,但是现在不是。 目前,风力发电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所以要按照政府的规划做,否则就可能碰到麻烦。 出口要先练内功 《21世纪》:您讲到风力发电的市场主要是在国内,但是很多企业已经在向国际市场上发展了,都在积极地出口产品或者是制定出口的计划。 孟宪淦:目前,出口风机的数量还很小。2009年只出口了20台风机,28.75兆瓦。 我不反对打开国际市场,出口的应该是一些有我们自己技术特点的风机,哪怕只是填补别人的一个空白。关键就是有没有核心技术。 比如金风科技,它出口的并不是国外带齿轮箱的风机,而是直驱、永磁的,这是我们的技术。所以听说出口到美国以后,还是受到了认可。 《21世纪》:也有企业认为我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价格便宜,海外市场开拓不乐观,是因为国外市场准入和贸易摩擦限制了发展,您怎么看?[NextPage] 孟宪淦:我觉得,打价格战对我们也不是好事,所以不要急于出去和别人竞争,中国风机企业制造的时间终究是不长,还是要踏踏实实的练内功,掌握核心技术。 在欧美市场,银行在进出口环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银行为了确保贷给买方购买风机的资金的安全,会组织资源评估产品。此外,欧美国家会考虑对本地制造业的保护。 涉足风电场要量力 《21世纪》:越来越多的整机制造企业开始涉足风电场开发,有观点认为这样做是企业自己花钱买试验场,也有说法认为这是“近亲繁殖”,您怎么看? 孟宪淦:我觉得风电设备企业试验自己的风机也无可厚非,但目前,还是与几大电力集团或者大的投资公司联手开发风电场的比较多。 建一个风电场,投资的回收期很长,而且头几年是不挣钱的。没有一定实力的话,可能5年后这个投资企业就倒闭了。一般的民企或者外资没有等待20年的耐性和实力。 一些涉足的企业他们也是在为自己找出路,避免被淘汰,或者被兼并、整合。 《21世纪》: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二类风力资源区已经被开发殆尽了,所以风电设备商只有对三四类风电资源进行小规模的开发,但是地方政府很鼓励这样的发展。 孟宪淦:资源不好就意味着效益不好,效益不好的话你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中国的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但是资源不好的地方也想从风电产业中分一杯羹。 地方政府有时积极性比中央还要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总的节能降耗减排的政策,对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有一些硬性的要求。另外,政府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政府就希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行业。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