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今日聚焦 |
让电网成为风电大规模开发坚强后盾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 发布日期:2009-07-10 | 作者:秦海岩 | 点击次数:
当前,开发风电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应尽快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适当超前的电网规划,并适时将适应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智能电网提上日程,让电网成为风电大规模开发的坚强后盾。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光芒已无处不在。谈及风电,人们往往离不开“绿色能源”、“朝阳产业”、“爆发增长”、“热门专业”等词汇,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笼罩的2008年,风电行业依然红火,投资热潮有增无减,甚至于风电相关的专业人才也备受社会青睐。 问题和瓶颈阻碍发展璧有瑕仍需琢磨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目前更是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整个行业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隐患,主要表现在: 首先,观念和规划滞后,电网成为风电产业发展桎梏。 2004年以前,业内人士对产业发展的担心集中在能否制造出大型风电机组,制造业能否满足风电装机的需要。今天,风电设备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是由于电网规划落后于风电开发速度,电网已经成为影响风电产业发展的桎梏。据统计,仅2008年1年,全行业就有约3亿千瓦时的电量因为电网限电而损失。 其次,技术和产品同质化严重,设备总体设计和制造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整机设计技术掌握不够,大部分技术来源于国外,很多还是“重复引进”,技术和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迫切需要提高整机设计和开发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再次,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在所难免。 随着风电设备领域投资热度不断增加,我国风电设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已经蒙上价格战阴影。2008年上半年国产机组报价在6300元/千瓦左右,而2009年5月进行的最新一期525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时,平均水平只达到5300元/千瓦,最低价格仅5100元/千瓦,比去年平均价格低将近20%。 最后,装备制造产能激增,质量隐忧凸显。 国外大规模风电开发已经有30多年历史,所用的风电设备都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检验、调试及修正。而我国近几年才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开始风机设计、生产,风电开发提速更是导致一些企业盲目扩产,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设备进行检验和调试。目前安装的发电机组运行时间不长,还不到机械类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但是,已有的数据表明,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的主轴、轴承、齿轮箱以及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已多次出现质量和技术故障,再过几年质量隐患可能会全面显现。 积极开展风电技术研究借助大市场变身风电强国 风力发电是朝阳产业,这一点在内业已达成共识。为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潜心发展风电产业,让我国的风电事业更上一层楼。为此,我建议: 第一,改变观念、科学规划,使电网成为风电发展的坚强后盾。 风能是一种变化的产出,具有间歇和变化的特征,对电网具有一定影响。但是,供需两侧的变化和扰动是电力系统与生俱来的特点,各类发电厂突发事故、电网线路损害、天气变化、生活习惯、工业突发事故等都是引起电力系统波动的因素。同时,风能是可以预测的,通过科学管理及合理调度是可以解决的。当前,开发风电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应尽快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适当超前的电网规划,并适时将适应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智能电网提上日程,让电网成为风电大规模开发的坚强后盾。 第二,大力支持风电技术研究,借助国内大市场完成向风电强国的转变。 对于中国风电产业而言,奋斗的终极目标不是市场大国,而是风电技术强国,因此必须依靠我们的风电大市场,结合我国的自然环境,研究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引领技术,发展方向,掌握行业话语权。为提高我国风电产业整体水平,未来应着重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研发: 其一,风电基础和共性技术开发。风电设备国产化的成果表明机型的开发已经不是开发的重点。风电开发中的基础和共性技术,这些不太容易出成绩,但是又是风电开发根本的技术,更应该得到大力支持。我国的风况和环境条件特点与欧洲不同,我国风电的开发模式也不同于欧洲的分散式开发,往往是建设大型风电场,比如现在提出的“建设大基地,并入大电网”的概念,但是,中国设计风机的标准仍是按欧洲的设计标准来设计,从而出现设计出来的风机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此外,现有的风电场设计软件也是根据欧洲的风况和条件建立的模型,所以,必须根据我国环境条件、风况和开发模式,对风机设计、风电场微观选址、风电场设计技术和软件等进行深入研究。 其二,风资源普查应更多为发展战略及技术方向确定服务。风资源普查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确定风资源的所在位置,更应该全面评价风资源储量、风况、环境条件以及开发的影响因素等,以利于指导我们国家制定风电开发规划、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电网规划。[NextPage] 第三,进一步完善检测认证体系,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检测认证体系的缺失导致价格是评价产品或项目经济性的唯一标准。技术先进、质量好、可靠性高的产品由于价格较高,反而卖不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国外已有健全的针对风电设备的检测认证体系,也建立了很好的对风电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运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制度。没有经过认证的风电机组,再低的价格也不能进入市场。开发风电场要贷款,必须由第三方对风资源测评结果的准确性,设备选型、微观选址的合理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客观估算风电场预期收益水平。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也建立了风电产品检测认证体系,但是尚待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为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历经30年发展我国已成为风电大国 我国对风力发电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中国风电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第一,风电装机量连翻四番,累计装机容量排名第四。 2008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第四年实现翻番,突破1200万千瓦,提前两年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继美国、德国和西班牙之后世界第四大风电装机大国,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3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的83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全球风电投资中约有15%的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投资市场。 第二,风电设备国产化成果卓著,供应链趋于完善。 2005年之前,中国只有几家风电设备制造商,风电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已有75家企业从事风力发电整机制造,其中已有30家企业研制出兆瓦级风电机组样机,18家企业实现了批量生产。2008年,国产风电机组累计装机比例达到60.5%,新增装机比例达到72.8%,均超过进口机组。关键零部件制造也得到快速发展,叶片制造企业已经超过45家,齿轮箱制造企业达到25家,发电机制造企业达到14家,变流器制造企业6家,轴承制造企业达到20家,风电设备供应链已趋于完善。 第三,区域风电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凸显。 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产业集群已经在天津、内蒙古、新疆、甘肃、江苏等地逐渐形成。天津目前已有60多家风电相关企业,涉及风电设备设计咨询、制造、安装、运输、发电等领域,总投资12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24000多人。江苏省的风电产业也已形成较强的集群优势,现有风电相关企业150余家,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盐城、南通等地。风电产业集群的崛起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第四,海上风电拉开帷幕,探索热情高涨。 海上的风能资源比陆上更为丰富,随着陆地上的风机总数趋于饱和,海上风电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48.52万千瓦。在海上风电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海上风电也悄然拉开了帷幕。备受关注的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第一批三台3兆瓦机组已于今年4月完成吊装,第二阶段吊装工作正全面展开。此外,江苏、浙江等沿海各省已在制定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国内一些开发商已经在广东、山东等地开始进行海上风电的前期工作。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