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今日聚焦

中国风电产业面临“成长的烦恼”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 发布日期:2009-06-30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居全球第四位。但在12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中仅有800多万千瓦实现了正常的发电,1/3处于不发电或者是发电不能上网的闲置状态。

    风电场投资普遍亏损

    在6月15日举行的中丹风能发展项目风电场微观选址培训活动中,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振斌指出,中国风电增长速度迅速,但在12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中仅有800多万千瓦实现了正常的发电,1/3处于不发电或者是发电不能上网的闲置状态。

    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在建和已经建成的风电厂大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会出现预期增长还很难估计。

    “风电场目前碰到的困难,从认识上来说,是企业和政府没有完全合拍。”杨振斌说,比如一直在说特许权项目竞标和风电价格越来越低,但要找原因的话,归口还是在企业。“如果企业不报类似的低价格,政府是不会强迫的。”

    在杨振斌看来,风电价格将逐步有一个理性回归的趋势。“包括现在风电机组,包括像维斯塔斯这样的风机制造商,风电机的水平越来越高,成本却在逐渐下降。”

    “现在我们不差钱也不差资源,就差电网。”杨振斌指出,当前对于风电场项目而言,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仍是电网的问题。

    除了并网难造成的不发电之外,国内一些风电场比预期少发电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都使得风电场的项目投资收益低,有限的风电资源被白白浪费。

    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母冠华向中国商报介绍说,尽管中国风能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风电场选址所必需的可靠的风资源数据匮乏,而掌握风资源数据并保证其准确性是确保风电场投资成功的关键。

    “一台风机动辄几百上千万元,而一个风场往往有几十乃至几百台风机,决定一个风机竖在哪里,对风电场的盈利将至关重要。”中丹风能发展项目负责人莫顿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说。

    “风能资源有一个20年的预估,是一个有波动的投资,这种不确定性对整个风电场的效益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杨振斌表示,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对于资源的风险来说应该有一个估算。作为风能资源评估这个保证风电场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一环节,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对于风电产业的盈利至关重要。

    杨振斌指出,虽然中国也在进行开发类似于微观选址软件这样的工作,但仍是项目的进度赶不上风电发展的形势。

    “在做风电场效益分析的时候,如果风资源评估的不确定性增加1%,就预示着项目风险将增加1%,而加上后期分析扣底、发电量折减等,风险就增加了。”杨振斌坦言,国内风电场的可研阶段,关于技术的严肃性还有所欠缺。而在选风机阶段,则受到很多的非技术因素制约,包括风机设备的招标等。 [NextPage]

    同时,风电场项目投资面临的关键问题仍是专业人才的匮乏。据杨振斌介绍,中国风电场的投资扩张很快,但风能产业目前却还处于人才特别匮乏的阶段。一般而言,理论的专业人士培养需要3~5年时间,而对于风电场运营人才来说最起码也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去熟悉,而当前风电场培养人才还没有专业的运行管理方面的公司和团队培养人才的模式出现,都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周期也在半年左右。

    实际上,对于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国内甚至诸如华能新能源这样的大规模公司,也依然处于探索的阶段。据华能新能源产业顾问有限公司宋育红介绍,华能南澳的项目一期因为微观选址技术经验上不足的问题,而使发电量比预期的大打折扣,南澳二期则因为风机排布过于密集致使其在去年限停。

    这种个案实际上还有很多。据中国西北勘测设计院的刘玮介绍,中国的风电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属于飞跃的阶段,但微观选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水电供应集团和国家能源局领导下的河北省陆上三峡的规划工作,都会遭遇大规模风电场开发的尾流影响的问题。

    盈利提升从微观选址切入

    “风电产业发展不仅要有量,还要追求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鹏处长6月15日强调,在把风电产业规模快速做大的同时,要在风电机组的布置、风能规律的研究、电网介入以后的运行上做细功夫,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率。

    业内人士表示,风电产业的特点是其建设成本基本上决定后期的盈利性或者说收益水平。但由于国家政策及行业规定等使然,目前国内的风电项目不完全是以资源或者是真正的经济分析来决定这个项目的价格水平的,因此不能一味地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

    由此,解决“跑马圈地”带来的巨大浪费或亏损的关键是摸清风资源状况。

    在此背景下,来自中国和丹麦的风能业界专家6月15日开始在北京展开了为期3天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培训,以期通过引进国际特别是丹麦风电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中国风电场的产能。

    这是中丹两国政府合作的“中丹风能发展项目”的系列内容之一。中丹风能发展项目技术顾问莫顿向中国商报介绍,此次获邀参加培训的人员来自中国风电行业开发、规划、设计、政府监管等相关部门。

    专家重点培训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原理和流程等,并利用典型案例讲解如何更安全、有效地进行风电场具体选址。另外,把用于微观选址的关键性软件引入中国并进行推广应用也是培训的内容之一。

    对于国际上风电场的微观选址,莫顿介绍说,丹麦现在的风电装机容量占电力消费超过20%,而丹麦所有的风电投资都是由私营公司或者是私人投资者来进行的,因此在丹麦土地面积比较小的现实下,如何根据风资源数据计算和分析将风机安装到最佳地点,以期获取风能利用的最大化,就变得十分重要。

    在丹麦,包括风向、风速和气压等方面的气象数据基本上都是公开分享的,莫顿介绍说,因此一些中观研究借此展开,并依据这些更为客观的风力资源的情况,通过模型分析软件,更好地对当地风力资源进行模拟,从而对风电场产能以及投资风险进行更好地评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