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今日聚焦

风电投资"大跃进"4年内将赶超美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发布日期:2009-06-24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余丹柯感慨道。

作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上市公司——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的首席财务官,余丹柯刚刚在北京的一个新能源论坛上介绍完公司的发展愿景,演讲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人们很快就将他围在了中心。

中国政府酝酿出台的新能源振兴规划虽未发布,但关于风电即将迎来大发展的传闻却早已传遍了整个市场,人们迫切地期望从这位中国风电龙头企业高管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消息,而余丹柯的一头华发,则分明成了中国风电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另类注解。

产业大飙升

根据国际风能理事会的统计,在过去的四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一路飙升,每年均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至去年年底,中国累计风机装机容量已达1221万千瓦,首度超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而当年的新增装机容量,也仅次于美国。

但这远非故事的结局,今年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则提出了要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而酝酿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则很可能给风电再打上一剂强心针。

国际风能理事会秘书长斯蒂夫·索耶(Steve Sawyer)在接受CBN记者专访时即表示,中国极有可能在今年登上全球风电发展速度最快的宝座,而距离装机总容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一哥”,也可能只有4年之遥。

猛增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是猛增的市场供应,比中国风电增长更快的,是中国风机制造商的数量。

据统计,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70家,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一个可对照的数字是,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不算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相应的风机制造商只有十来家。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事情特别多。”余丹柯坦言,虽然公司的订单并未受到影响,但他确实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传递过来的价格压力。

以金风科技的1.5兆瓦机为例,其每千瓦的价格在2007年约为5700元,到去年已经下降到约5400元,如此算下来,一台1.5兆瓦机,一年内价格竟下跌了将近40万元。这与前几年风电设备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在最近的一次风电场特许权招标中,已经有人报出了5100元左右每千瓦的新低价。在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看来,解释这种突然扭曲的市场行情,原因可能就在于,中国已经有了过多的风机制造企业。“今年肯定是供过于求了。”施鹏飞说。

施鹏飞告诉CBN记者,仅国内风电设备三巨头,即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以及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称“东汽”)的风机产能,在今年将达到700万千瓦。

70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2008年全年,中国新增的装机容量不过是630万千瓦,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日前对今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的预测,也仅仅是800万千瓦至1000万千瓦。

须知,700万千瓦并不包括三巨头身后的数十家风电设备厂家的产能。如果简单以这三巨头去年产量占当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的约一半来计算,则今年中国风电设备的供求错位可能高达400万千瓦。

不成熟的产业链

不过,余丹柯认为现在谈风电设备产能过剩还为时过早。

“是否产能过剩,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现在企业所说的产能其实都是目标产能,最终能否实现一种产能,还有多种因素制约。”余丹柯举例说,去年金风科技虽然形成了1000台兆瓦机的产能,但真正下线的机组只有375台。

“这一方面是因为产能建设是分步骤的,到年终形成1000台产能,并不表示年初就有这个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受到供应链的约束,特别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市场紧张,生产成为瓶颈,我们很多供应商未能按照合同交货,最终使得我们的生产受到影响。”余丹柯说。

事实上,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中国的风电设备的产业链有多个环节仍有待打通。一位风机制造商向CBN记者表示,即使在产业链下游,也可能出现由于建设工程、资金的延误,导致风电场建设延期,风机造出来却不能按时竖起发电的情形。[NextPage]

2008年,中国风电市场的一件大事是,金风科技丢掉了当年的市场冠军宝座,取而代之的是华锐风电,一个2004年才进入风电领域的新军打败了已经在此间浸淫了20多年的金风科技。

中国风电市场不成熟的供应链是去年金风科技败走麦城的主因。余丹柯说,由于供应商未能如期交货,金风科技本来预期其兆瓦机生产线可以下线600台机组,但最后却只生产出375台,大大小于预期。

联合证券研究院的一份统计显示,在风机最主要的9个零部件系统中,金风科技能实现自产的只有发电机和电控系统两种,而华锐风电却仅有叶片、发电机以及液压系统需要仰赖供应商,其他均可实现自产。

这使得金风科技对于供应链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

“华锐风电的前身是大连重工,制造重工机械是它的优势,再大的风机对它来说都不算大。”施鹏飞评点说。

这或许也是华锐风电敢先于全国开始研究5兆瓦风机的原因。

与华锐风电类似,东汽也是传统的重型设备制造商出身,地处四川的东汽,以制造汽轮机著称,制造能力非常强。联合证券研究院统计显示,东汽风机的主要零部件中,只有齿轮箱和偏航系统无法自产,是国内零部件自产能力最强的企业。

不过,华锐风电和东汽这两个后起之秀的缺点也同样突出,由于同属于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做风电设备,他们均缺少风电经验,这与靠在新疆经营风电场起家的金风科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风科技制造能力虽然比较差,但对风电机组脾气非常熟悉,而且,其股份制体制比国有企业灵活,更加开放,与国外合作也更为方便。”施鹏飞说。

风机大版图

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曾把国内的诸多风机厂商归类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及以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汽和浙江运达,这四家生产的风机,占2008年新增装机容量的61%。但这其中,浙江运达的实力明显逊于其他三家。

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已推出样机,2008年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上海电气、新誉、湘电、海装、华创、南车时代、明阳和慧德等。

第三梯队则是于2008年刚刚完成样机下线、并安装到现场进行调试的企业,包括有远景能源、北京北重、国电联合、华仪风电、南通锴炼、广州英格、武汉国测、无锡宝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