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产业动态 |
海上风电如何立足产业发展文章来源:节能与环保杂志 | 发布日期:2017-09-08 | 作者: | 点击次数:
9月6日,首届德国莱茵TUV(以下简称TUV莱茵)海上风电高峰论坛在沪召开。来自新能源行业的项目开发商、整机和零部件企业、项目投资方、保险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国际认证、项目管理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商如何立足产业发展“新风口”,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风电是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能源。海上风电相比于陆上风电优势更大,包括风速更大、湍流强度更低、风向更稳定、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且海上风电场往往更靠近能源需求较大的沿海发达城市,海面的可利用面积广阔,不必占用土地。因此,海上风电增长空间大,上升趋势较确定,代表了风电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以上海为辐射的东部沿海地区。根据“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规划,海上风电将重点分布在江苏、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区域。随着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海上风电关注的不断升温、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进步,我国“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前景令人期待。 丹麦能源咨询公司MAKE Consulting预计中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将于2018年迈入吉瓦级,并于2020年达到6.1吉瓦。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海上风电推动和支持力度加大,风电开发企业的海上风电投资热情明显提升。中国海上风电未来两年或迎高速增长。 白皮书发布为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作为论坛的另一项重要议程,TUV莱茵与MAKE联合发布《2017风能行业发展白皮书》,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的关注。 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清洁能源带来颠覆性变化的时期,风电在未来能源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也成为塑造能源转型的坚定力量。《2017风能行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全球和中国风电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涵盖了中国运维市场分析,以及中国风电企业海外业务现状及发展。 《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第一大国。政策支持、电网建设、海上风电和电力改革等都是促进中国风电行业长足发展的驱动因素。同时,中国海上风电市场活跃度也显著提高。技术进步及项目经验的积累使得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正处于下降趋势,非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及用海审批流程简化等因素改善了海上风电的产业环境,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提速在即。 《白皮书》同时指出,中国风电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飞速增长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风机存量市场。而未来每年仍将保持20GW以上的风电增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未来十年最大的风电运维市场之一,预计运维收入将从2016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5年的350亿元人民币。 此外,《白皮书》还介绍了TUV莱茵风电项目管理解决方案,分别针对海上风电项目运营管理、运维能力评估和创新认证模式,以及风电行业的发展态势、主要政策和企业业务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建议。凭借TUV莱茵与MAKE详实的一手数据以及专业分析,该白皮书将为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风电产业链企业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 结合国内目前海上风电场现状和实际运行,TUV莱茵总结出从码头装载、海上运输、海上吊装、人员转运、调试运维等环节的海上安全管理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评估和运维能力评估方法,建立了一整套风电检测认证体系,为风电行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希望帮助国内风电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抓住契机,取得更大发展。 助力风电企业走出去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上升为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倡议,其中包括推进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合作。至此,海外项目活跃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3月31日,中国企业(包括开发商收购项目)累计海外风电吊装容量超过2.2GW。 TUV莱茵从检测技术方面着手,及时为国内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有效降低风险、跨越贸易壁垒,为国内风电企业在全球贸易中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为了让国内优秀的风电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国内、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高效优质服务,TUV莱茵推出“一站式”认证服务,通过与中国鉴衡认证中心的合作,双方分工协作并对检测认证结果予以互认,极大地缩短了认证周期,提高了认证效率,加快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步伐,使国内风电制造企业花费一次认证的时间和费用,取得两张认证证书,轻松获得进军海外市场的“通行证”。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TUV莱茵将为明阳风电MY2.0-121大叶片风力发电机组颁发型式认证证书,并正在为上海电气、三一重能进行评估,提升了中国风机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软实力”,助力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 联系电话:020-37206200 邮箱:newenergy@ms.giec.ac.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635 粤ICP备:11089167号-4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能源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