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风能 - 产品与技术

风机制造:边吃萝卜边“洗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发布日期:2009-04-27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大 春

维斯塔斯(中国)产品经理薛一景曾拿风机与汽车做过一个有趣的比较:一年有8760个小时,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时速运行8000小时,一年将运行40万公里,按照这个速率,意味着这台汽车可以勉强行驶两年,前提是每隔5000~7000公里需要一次保养。而一台优质风机,如果也按照一年运转8000小时来计算,只需两次定期保养,如此可以持续运行20年。他得出的结论是:与汽车相比,风机的设计制造工艺,是可以与飞机、航空航天相提并论的。

拿风机与汽车做比较,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从产业发展来说,这个视角同样值得称道。

早在20多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在一穷二白的现实中,选择了“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可以说,这个初衷是相当好的,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实际,通过合资向外方让出市场,逐步吸收消化换来的技术,最后实现自有知识产权。透过韩国汽车工业发展可以看到,这条道路是可行的。

然而20多年过去了,实践结果是,中国所有汽车领域都充斥着合资品牌的身影,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品牌都落户中国,包括整车及零配件在内的市场资源,都已拱手让人,而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和跨国巨头相比,仍然弱不禁风。

在汽车行业的合资过程中,外方通过品牌授权、零配件出口、利润分红等,获得合资公司的大部分利润,而中国一方,最大的收获恐怕只能算是管理与资本运作经验。

这种尴尬,实际是中国制造行业需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如果我们搞一场选秀,选出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新星,那么这条星光大道之上,风机制造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

不到5年间,中国风机整机制造,从最初的金风一家,发展到了如今的70余家,除了“井喷”二字之外,恐怕难用其他词汇形容。

目前,国内制造领域的大型重工企业几乎对风机制造都有所涉足。可以说,它们不在风机制造厂里,就在去风机制造厂的路上。民营企业也早已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展开行动。外资企业也不肯示后,国际著名的风机制造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已在国内设厂开工,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稳坐半壁江山。

蜂拥而上的背后,是风电开发商对风机的巨大需求,巨大需求的背后,是风机制造行业的诱人利润。跟任何行业一样,井喷喷出的不仅是钞票,还有混杂的泥沙。

“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是风能资深专家施鹏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指向,正是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快速成长背后的种种问题,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关键,依旧逃脱不了我国制造行业面临的共同窠臼:技术获取。

在风机制造领域,“国产化比率”这个词汇是为很多企业所津津乐道的。达到并超过70%的国产化比率,既是政策硬性的约束,又是企业软性的业绩。然而,百分号前面的小数点,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跟其他制造行业一样,风机制造“国产化率”,是指零部件本土供应化率,并非真正的国有知识产权比率,外资企业往往通过本土设厂、向供应商提供许可证和图纸的代工方式,来提高国产化比率,而核心技术,仍然牢牢在手。

当然,从公司角度来讲,外资企业保护核心竞争力的做法,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如何反思自己的产业政策。从平板彩电到汽车,从手机到风机,在核心技术获取上,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史立山曾说过,中国风机制造目前仍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正如文章开头所指出,风机制造是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我们处心积虑用汽车市场换了20年,至今也没换来真正核心的技术,民用级的汽车尚且如此,谁又能保证航天级的风机能成正果呢?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已经收获了很多“萝卜”,这个收成,带点儿泥是难免的,总得有个过程不是?但问题是,汽车行业,“洗泥”洗了20年,至今还没“洗干净”,风机制造如果不早点下手,恐怕以后洗起来就“太废水”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