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与技术

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工艺进展

文章来源:太阳能资料网 | 发布日期:2006-08-09 | 作者:沈辉 郭志球 胡芸菲 刘正义 | 点击次数: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太阳电池必将会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而作为现今占据太阳电池绝大部分市场的晶硅太阳电池,其制备技术一直代表着整个太阳电池工业的制备技术水平。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里,无论是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方面,硅太阳电池制备工艺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本文以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流程为基础,主要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电池转换效率方面出发,介绍了太阳电池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并对各种制备工艺作出了评价和展望。 太阳电池结构和生产流程 早期的硅太阳电池的主体结构,它主要包括:单结的pn结、指形电极、减反射膜和完全用金属覆盖的背电极。虽然太阳电池发展迅速,它的主要结构仍然保持不变,只不过每一个部分的制备工艺水平都较早期的有了质的飞跃。工业上生产太阳电池流程可以简化成:制备硅片→扩散制结→沉积减反射膜和钝化膜→制成电极→封装。通过对以上生产流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知道近几年硅太阳电池工艺的进展情况。

     硅片制备

     1.单晶硅和多晶硅 无论是第一块硅太阳电池,还是现今转换效率最高的PERL太阳电池,所使用的硅片材料都是悬浮区熔硅。这种材料的纯度很高,具有完整的晶体结构,几乎不存在复合中心,但是昂贵的价格却限制了它在太阳电池领域的应用。直拉单晶硅价格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大规模地面应用来说还是太昂贵。多晶硅虽然质量不如单晶硅,但由于无需耗时耗能的拉单晶过程,其生产成本只有单晶硅的1/20,而且工业中应用吸杂等技术可以维持较高的少子寿命,目前实验室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已达到20.3%,工业上生产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也可以达到13%~16%,因此,现在太阳电池市场上多晶硅电池的份额已经超过了单晶硅电池。

     2.硅带 当太阳电池成本降到1美元/W的时候具有和常规能源竞争的优势,但是无论是用单晶硅还是多晶硅,都存在严重的切割损耗问题,因此很难将单晶硅或多晶硅电池的成本降低到2美元/W以下。硅带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完全避免了切割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基体的生产成本。现在硅带工艺较多,主要有颗粒硅带工艺、EFG工艺等。颗粒硅带工艺就是在保护气氛中将硅粉直接加热、融化、退火冷却得到硅带,现在这种技术已经可以拉制出10cm宽、4m长的硅带,且其拉制速度可以达到30mm/min,并且可以调节。在试验室研究阶段,颗粒硅带制备的太阳电池效率最高已经达到8.25%,成本已经降到0.8美元/W。EFG是唯一投入大规模生产的硅带工艺,它直接从熔融的硅液中拉制出薄的硅带。但是一般的硅带都存在缺陷多,表面平整度不高的问题,给后续工艺和电池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硅带质量是硅带工艺面临的最大挑战。

     3.层剥离技术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取得较高的效率是发展太阳电池制备工艺的最终目标,层剥离技术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层剥离工艺概述如下:在悬浮区熔硅的表面用电化学方法腐蚀出一薄层多孔硅,接着在多孔硅上面生长一层高质的外延层,然后用机械剥离或其他方法将外延层和基体分开,利用剥离下来的外延层制备太阳电池,基体又可以重复利用。利用这种方法已经制备出12μm厚、效率为12.5%的太阳电池。如果能够克服剥离时外延层破碎以及提高剥离速率的难题,层剥离技术应该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腐蚀和表面织构

    1.表面腐蚀 切割后的硅片表面有一层10~20μm厚的切割损坏层,在电池制备前必须去除,常用的腐蚀剂为加热到80~90℃的20%~30%的NaOH或KOH溶液。由于碱液腐蚀的各向异性,多晶硅的腐蚀不能采用碱性溶液腐蚀,因为如果腐蚀速度过快或腐蚀时间过长,在晶界处会形成台阶,为以后电极的制备带来麻烦。利用各向同性的硝酸、乙酸和氢氟酸混合溶液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酸液腐蚀速度过快而难于控制,且这种酸液的废液也难以处理。

    2.表面织构 为了有效地降低硅表面的发射,除了沉积减反层外,表面织构也是一个可行的工艺。理想的表面织构(绒面)为倒金字塔形。常用的织构制备方法为机械刻槽法和化学腐蚀法。机械刻槽利用V形刀在硅表面摩擦以形成规则的V形槽,从而形成规则的、反射率低的表面织构。研究表明尖角为35°的V形槽反射率最低。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用单刀抓槽,虽然能得到优质的表面织构,但是成形速度太低,采用多刀同时抓槽又容易破坏硅片。化学腐蚀法可以在硅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倒金字塔形织构,但是由于多晶硅的各向异性,使得化学腐蚀方法难以应用到多晶硅电池表面织构的制备。

    反应离子刻蚀技术也可以作为形成织构的方法,它首先在硅表面沉积一层镍铬层,然后用光刻技术在镍铬层上印出织构模型,接着就用反应离子刻蚀方法制备出表面织构。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硅表面制备出圆柱状和锥状织构,其表面发射率最低可以降低到0.4%,而且不论是单晶硅还是多晶硅都适用,只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

    扩散制结 工业中典型的结制备分为两步,第一步用氮气通过液态的POC13,将所需的杂质用载流气体输运至高温半导体表面,杂质扩散深度约几百个纳米。第二步是高温处理,使预沉积在表面的杂质原子继续向基体深处扩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n+/n层,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后续电极的制备,因为在平面印刷银技术中,n+层不仅可以和金属电极形成欧姆接触,而且可以防止电极制备过程中金属原子扩散进入基体内部。但是有研究指出,好的发射区应当位于基体表面附近,并且只需要一定的掺杂浓度即可。综合后续工艺,理想的pn结应当具有如下结构:在基体表面附近,除了在指形电极下有一个重掺杂的n+区外,其余的部位都是一般浓度的掺杂。这是因为指形电极下的重掺杂区不仅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以获得好的填充系数,也可以降低电极带来的表面复合损失,而指形电极之间的低电极带来的表面复合损失。而指形电极之间的低掺杂发射区具有较低的界面态,可以得到较好的光谱响应和较高的开路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