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与技术

农作物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产品生产技术的专项调查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网 | 发布日期:2005-01-31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日前从科技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安徽丰原集团、中国发酵行业协会等单位了解到,安徽丰原集团等企业已掌握了利用农作物精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产品的关键技术,其中丰原集团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乙烯等产品已进入市场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我国大规模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能替代石油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据最新估算,地球上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至枯竭期为41年。我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的40%以上。石油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而用粮食、薯类、作物秸杆等加工石油产品替代品,在国内外都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并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市场化的关键是发酵与分离水平,它们决定了产品回收率和转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程度。以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化工,如柠檬酸、味精、造纸等,污染排放一度占我国大江大河污染入河量的70%,到2004年底,仍在50%以上。

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安徽丰原集团引进高技术革新传统的发酵工艺,率先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丰原集团的前身是蚌埠柠檬酸厂,由于原料回收率低、消耗高,带来严重污染。1994年国务院决定大规模治理淮河水体污染时,该企业是流域重点关停的19家企业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新任负责人李荣杰在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助下,研究成功“清液发酵”技术,使水、电消耗下降约50%,粮食回收率提高30%,企业在后来的3年中产值翻了13番,一举成为我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工龙头企业,柠檬酸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精细化工出口额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随后,该企业投入巨资,引入离子束培育菌种,分子分离、膜分离等世界领先分离技术,使生物化工中发酵、分离两大技术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工转化过程中将原料“吃干榨尽”,实现清洁生产。在以发酵为前端的生物化工领域,丰原集团拥有50多项专利,生产模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介绍:丰原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对国际上市场、先进技术密切关注。自2000年起,石油价格上扬,丰原集团在高回收、低成本的发酵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功研发出利用粮食、薯类、秸杆等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产品的生产技术,并分别在蚌埠、宿州等地设厂生产。原料主要来源是国家库存的玉米陈化粮。产品分四大系列:其一,燃料酒精生产,直接混合到汽油中使用。燃料酒精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均已开始。丰原在燃料酒精生产中,除利用自主创新的发酵、分离技术外,还与大连理工学院一起创造出酵母自动分离生产工艺,目前该生产工艺为世界最高水平,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用燃料酒精替代石油百万吨试点项目开始后,丰原占据40%的份额;其二,丰原与比利时格拉特公司合作,在蚌埠建成用玉米作原料生产L乳酪的生产线,年产3万吨,产品主要出口欧洲。L乳酪是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基本材料,还是生产隐形飞机、舰船超强超刚材料的前端材料。该生产技术目前除丰原外,仅美国与荷兰一合作企业掌握;其三,丰原在宿州建成一条年产两万吨用玉米生产乙烯和环氧乙烷生产线,这是我国第一条工业化规模玉米生产乙烯并转化为环氧乙烷的生产线。由于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较高,该线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利润率高达30%。如环氧乙烷售价基本保持在每吨1.7万元,企业毛利润可达6000元;其四,用玉米、薯类、甘蔗、稻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聚乳酸聚酯,替代石油生产的PET聚酯成为纺织品原料。该项目在丰原完成中试,已生产出试验产品。

2004年底,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召开重点流域发酵行业重点企业会议,推广丰原清洁生产经验与技术。会上,中国环保协会秘书长王家廉、中国发酵协会工程师冯志合均告诉记者:“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专家研究认为生物产业的潜在市场是网络市场的10倍。而我国目前粮食精深加工比例极低,年加工量仅2000多万吨。粮食为原料的发酵行业污染治理成本平均在15%以上,使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丰原的技术、工艺形成高效益的体系,为我国在环保的前提下,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奠定了基础。为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城市化闯出了一条新路!”

丰原集团经过长期研究和市场跟踪,认为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不低于30美元、玉米价格每吨不高于1400元人民币,用粮食加工品替代石油产品就有利可图。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研究员赵爱民强调:以丰原为代表的我国生物化工企业,不仅解决了中国生物化工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掌握了农作物精深加工替代石油产品的技术系统,而且形成系列产品,证明我国利用农作物加工转化替代石油条件基本成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